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几子

时间:2023-12-06 10:21:57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在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堪称为是完美的皇帝,在他任职期间,每个人都找不出他的缺点,他就是汉朝的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在当时和后世人的心目中,是好君主的典范。

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几子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高祖中子,汉高祖刘邦第4子。母薄姬。

前一九六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一八○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点,足够包容,能做到从谏如流。

当时,汉朝的法令中,有一条诽谤罪,还有一条妖言罪。诽谤罪,特指老百姓对官员,或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的言论抨击。而妖言罪,则是主要针对底层老百姓,以妖言惑众为罪名限制老百姓的言论自由。

这两条法令,都让汉文帝给废除了,废除的时间是他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在汉文帝看来,当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和官僚集团,都不敢随便说话的时候,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皇帝。

与此同时,汉文帝还号召全体朝中大臣认真思考皇帝的过失,积极推选贤良方正、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来纠正皇帝的错误。

看《史记》就会发现,与前后两代皇帝相比,汉文帝当政时期,敢于直言劝谏的人特别多,最典型的就是张释之。

张释之是汉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以执法如山著称,即便是面对皇帝,他也敢于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比如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路上恰好遇到一个来长安的外地百姓。

这个人第一次见到皇帝出巡,出于紧张,躲在一座桥的下面,想等车队过去后再离开。但是这个人没有经验,他以为车队已经过去了,其实过去的只是开路车队。等他从桥下出来时,恰好就惊到了皇帝的马车。

虽然没有发生意外,但汉文帝非常生气,想重罚这个乡巴佬,但张释之只判了这个百姓罚款。对此,汉文帝很是不满。张释之并没有因为皇帝生气,就改变判决结果,而是拒绝了皇帝,坚持按照法律判决。

最终,刘恒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还称赞张释之,说廷尉就应该这样。

张释之和汉文帝类似的互动,司马迁在《张释之冯唐列传》中还写了很多。如果单独看,你可能会觉得张释之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忠臣典范。但这里提醒注意一点,同样是这个张释之,在汉文帝死后突然不敢说话了。

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景帝立,释之恐”,意思是汉景帝登基,张释之就陷入了恐惧状态。

为什么景帝继位,张释之忽然害怕了呢?根本原因在于,景帝与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景帝对待臣下非常刻薄,而且喜欢记仇,睚眦必报。后来,张释之在汉景帝时期果然一事无成,连张释之的儿子也因为太坚持原则而被罢官,从此再没有返回官场。

因此,张释之敢于坚持原则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汉文帝这样一个从谏如流,宽宏待人的皇帝,也就不可能有张释之的传奇。

第二点,能识别人才,知人善任。

著名的才子贾谊、晁错,都是汉文帝发现的人才,并得到了破格提拔。在武将里,汉文帝发掘、储备了周亚夫和李广两位将才。这里面,汉文帝发掘周亚夫的故事,尤其值得拿出来说一说。

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汉文帝调集了六路大军,保卫长安,周亚夫是其中一路的指挥官。当时,汉文帝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但他仍坚持带着慰问品,亲自去各个军营慰问将士。

在这个慰问的过程中,各地军营的指挥官都为了配合君王的视察,穿着日常礼服欢迎汉文帝,而且任由汉文帝的车队在军营中移动。

然而,等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在的军队,周亚夫却坚持用战争状态下的君臣礼节接待汉文帝,不跪拜,而且他还要求汉文帝的车队必须按规定移动。

这个做法让汉文帝身边的很多臣子颇为不满,但汉文帝反而因此看重周亚夫,认为这才是真正将军该有的样子。

第二年,汉文帝去世,临终前他特别交代儿子汉景帝,未来如果发生战争,真正可以委以重任的将军只有周亚夫。后来,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成功平定了叛乱。

除了周亚夫之外,你会发现,汉文帝在跟其他有才能的朝臣互动的时候,都是保持着谦虚和谨慎。他尊重人才,能够听取他人的劝谏,更能发掘人才真正的价值,委以重任。

第三点,爱民如子。

这可不是口头随便说说的。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他以身作则,鼓励农桑,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赋税和徭役,但凡遇到有对百姓生活不便的禁令,他就废止来便利百姓。

最体现了汉文帝爱民如子的,还要数他在死前立下的遗嘱。司马迁非常看重这篇遗嘱,将其完整收入了《史记》的《孝文本纪》之中。

这里展开讲讲。

这篇遗嘱一开篇,就先从哲学高度来看待生死。汉文帝认为,世间万物,最终都会死。死是天地之理,是物之自然。所以,不值得为了一个人的死,让活人跟着受罪。

但是,按照当时的传统做法,皇帝死了,整个天下都要跟着表达哀伤。首先,长安城要成为全国最伤心的城市。老百姓要在官员的组织下,到皇宫外痛哭流涕,比着看谁哭得更伤心。

同时,整个国家都要处于集体办葬礼的状态下,结婚之类的重大喜事都要全部取消,喝酒吃肉也在禁止的范围内。

对这些繁文缛节,汉文帝全部进行了改革。

他在遗嘱中说,坚决不允许组织老百姓来宫门口排队痛哭,也不允许在宫门外搞什么仪仗展示。全天下的官员和老百姓,只要追悼三天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结婚、喝酒、吃肉,统统恢复正常。

汉文帝身上有着哪些可贵的品质

第一,在性格上汉文帝十分的仁慈宽厚。

众所周知,他的心地善良离不开他母亲的教导。在当时,后宫是吕后的天下,在很多矛盾的激化之下,后宫的日子一直充满着争吵。汉文帝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将他带到了远离京城的地方。并且,她从小就教他为人处事的道理,让他懂得用德服人,以宽厚之心待人。

刘恒从小也很听母亲的话,所以在母亲的影响之下,他渐渐也养成了心地善良的品质。都说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对刘恒的教育中,他的母亲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才最终将他培养成为一个如此完美的人。

第二,汉武帝懂得人际心理。

他认为自己新登基的时候,可能对于朝廷的老人来说,他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在上任后能稳住脚跟,他不仅将自己信得过的6个亲信一起带回京城当官,还给了他们很高的职位和权力。

面对这么强大的阵势,以前朝廷的老臣们都没有一个有反对的声音。汉武帝抓住了大家的心理,并且想出来如此高明的方式来解决大家心中的疑惑。正是因为他的深思熟虑,使得他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

第三,汉文帝非常勤俭节约。

在他任职期间,有人提出想要在京城建一座高台,汉文帝思考了一段时间,最后他认为,建高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样对于百姓来说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所以他便拒绝了这个请求。

并且,汉文帝对自己穿着的要求也非常的低,他自己衣服,都是一些较为粗糙的布料制成的。他并不会为了想自己看起来更加的高大华贵,而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穿着上。这么勤俭节约的皇帝,在历史上怕是找不到第二个了。

第四,汉文帝非常体恤百姓。

在当时,他认为百姓十分的辛苦,所以,一些很重的刑罚,例如株连九族等,他都一一废除了,他不希望这些残酷的刑罚用在百姓身上。

他认为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是靠这些惩罚来维持的,更重要的是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其中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由汉文帝开始的。汉文帝的爱护百姓,使得他不仅在朝廷中拥有很高的威信,而且所有百姓都十分地爱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