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生平经历简介

时间:2024-01-17 08:26:06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戴望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满腹才华,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还参与创办了多种刊物,一首《雨巷》令戴望舒名声大噪,戴望舒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生平经历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戴望舒的代表作品有什么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我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年出版的诗集《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1938年5月赴香港。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与施绛年哪一年认识

1927年。

戴望舒的处女作发表那年,年仅17岁,于是,他有了自己的文学小圈子,并与张天翼、施蛰存等人一起在杭州成立了文学社团——兰社。在与施蛰存的交往中,认识了他的妹妹施绛年。两人相识的时间,正是戴望舒写就《雨巷》的1927年。

施绛年是施蛰存的大妹妹,比戴望舒小5岁。时年17岁的施绛年,是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开朗女孩儿,她就像磁铁一样,对男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戴望舒就是她众多粉丝中最顽固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