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薇和徐悲鸿的故事

时间:2023-11-11 08:13:07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徐悲鸿是现当代时期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是徐悲鸿出国留学,学习了国外的绘画技巧,并将国外的绘画技巧融入国画,创新了国画的新风格。同时,也是徐悲鸿带领着一批又一批的绘画人才,将国画技巧不断改革创新,也因此,徐悲鸿被称为“二十世纪美术界的伯乐”。

蒋碧薇和徐悲鸿的故事

1.初识蒋碧薇。

徐悲鸿在遇到蒋碧薇之前,就已经由家里做主,娶了亲的。这种旧式婚姻显然不能被徐悲鸿接受,于是徐悲鸿奋起反抗,跑到上海学画。在上海,穷学生徐悲鸿在绘画上的天赋得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蒋梅笙的欣赏,常常被邀为座上客。

一来二去,徐悲鸿就认识了正值豆蔻年华的蒋碧薇。出身于大户人家的蒋碧薇,身材高挑,模样精致,再加上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琴棋书画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自然让徐悲鸿惊一见倾心。然而,蒋碧薇亦非自由身,早在13岁时,父母便把她许给了苏州的大户人家查公子。

这不是一对自由的男女,同时,这是一对勇敢的男女。徐悲鸿在赴日留学前夕,让人带了口信给蒋碧薇,问她要不要同去?蒋碧薇知道徐悲鸿这一走,大概就再也不会有再见的机会了,所以她不顾礼教约束,置名声不顾,毅然跟随徐悲鸿远赴日本。

蒋碧薇的私奔,让蒋家被人嚼了好长时间的舌头,还要面对查家的质问。而蒋碧薇本人也因此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2.患难见真情。

徐悲鸿在日本学画的时候,生活极为困窘。但他非常珍惜这段学习的光阴,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钻研绘画,这让蒋碧薇打心眼里佩服,心甘情愿照顾他的起居生活。这段时光虽说潦倒,但却是两个人最幸福的时光。

蒋碧薇的父亲终究是心疼女儿的,再加上他本就欣赏徐悲鸿的才华,所以在处理好查公子事情后,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给予了一定资助。此时,徐悲鸿得到康有为的帮助,得到了一个公费留学的名额。蒋碧薇再次随同徐悲鸿远赴法国,不过这次的出走,他们得到了父母的祝福。

在法国的日子依然贫困。专注于绘画的徐悲鸿很少参加社团,他依然拿大量的时间学习绘画。蒋碧薇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虽有学习法语,但生计迫在眉睫,她要思考的是柴米油盐,为了生活她做过女工,还数次去当铺典卖母亲留给她的首饰……尽管她想尽办法,生活却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

有一次,徐悲鸿难得陪她逛街。她看中了橱窗里一件漂亮的呢大衣,不过当她听说要三千块时,吓得连忙拉着徐悲鸿就走。徐悲鸿心里很难过,回去后,拼命作画,然后拿去卖,最终卖得了三千块,买下了那件呢大衣送给蒋碧薇。蒋碧薇为此感动得泪眼滂沱。

两个人的患难与共,再加上徐悲鸿的刻苦学习,最终让徐悲鸿的名声在美术界声名鹊起。

3.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徐悲鸿学成归国后在南京的中央美校任教,并把家安在了南京。徐悲鸿为了开展自己的美术事业,一方面投身于美育工作,一方面又四处采风、体验生活,希望能在绘画上达到更高的巅峰。再加上他名气大,许多人慕名请他演讲等等,因此他忙得连轴转,根本顾不上蒋碧薇。

蒋碧薇在生活安顿后,接连生下了徐伯阳和徐静斐。世态不稳,南京数次遭到空袭,拖着两个孩子躲空难的蒋碧薇,自然对只顾事业的徐悲鸿颇有微词,争吵在所难免。就在蒋碧薇忙得头昏脑胀的时候,徐悲鸿却给她来了一封信,在信中说,他已经爱上了别人。

徐悲鸿爱上的这个人叫孙多慈,是他的学生,在绘画上很有悟性,又生得端庄温柔。蒋碧薇得知情况后,恼羞成怒。她一方面向徐悲鸿发难,一方面找到孙多慈,让她离开徐悲鸿。

当她发现徐悲鸿和孙多慈根本不可能理智分手时,她暴怒了。她对徐悲鸿恶言恶语,也经常在学校里到处诋毁孙多慈,甚至威胁孙多慈,如果她继续纠缠徐悲鸿,她会不择手段让她长记性。然而,蒋碧薇的强势干预,非但没能挽回徐悲鸿,反而让他愈发深爱孙多慈。

4.没有爱情的婚姻不如不要。

为了能和孙多慈在一起,徐悲鸿甚至公然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示,广而告之他和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

绝望中的蒋碧薇见徐悲鸿不顾20多年的夫妻情分,愤然将徐悲鸿和孙多慈的师生恋公之于众,她在舆论上得到了大家的同情,不光徐悲鸿送孙多慈出国的计划因此搁浅,就连孙多慈的父母,也认为徐悲鸿是个不能托付终身的人,坚决不同意孙多慈和他在一起。

戏剧性的是,徐悲鸿眼见和孙多慈没有希望,于是又扭转头来,想和蒋碧薇重修旧好。蒋碧薇是个尝尽人间烟火的人,她深知破镜重圆都是骗人的,所以她拒绝了徐悲鸿想要和好的请求。

同时她向徐悲鸿索要要100幅画,40幅古画和100万块钱作为两个人的了断。心怀愧疚的徐悲鸿面对蒋碧薇苛刻的分手条件,亦没有讨价还价,只是一一照办。也许在他看来,蒋碧薇为自己付出的太多,既然不能和她白头偕老,那就许她后半生衣食无忧吧。

徐悲鸿的一生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

1917年,徐悲鸿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最高学府先后成就了画坛大师徐悲鸿和北大书法史两巨匠沈尹默、李志敏等。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并与厉麟似等联合发起创立了中意文化协会。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有什么样的成就

1.树立行业典范

徐悲鸿在绘画方面取材广泛,寓意深刻,所创作的人物造型严谨,重在传神、动物和风景简单明快,生动形象,特别是徐悲鸿创作的马,造型多样,形神兼具。

在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享誉海内外,他曾在西方各地举办过多次展览,使得徐悲鸿的艺术创作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并使中国在文化艺术方面对世界艺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直接交流的先河。

在创作实践方面,徐悲鸿将西方绘画思想融入到中国画中,主张“写实主义”,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奠基人。徐悲鸿倡导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新美术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典范。

2.推动艺术改革

为了推行中国绘画行业的革新,徐悲鸿总结出了简洁全面的教学方法——“新七法”。

他强调:第一,绘画布局中各种位置的部署要得意;第二,人物和静物的比例要准确;第三,画面整体要黑白分明;第四,人物的动态要自然;第五,画中内容要有层次感,轻重分明;第六,人物的性格要清楚地展现出来;第七,人物的表情要传神。

他还主张“守之”,“继之”,“改之”,“增之”,“融之”五法,积极推行这五法在油画中的应用,改变了当时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困境。

徐悲鸿的油画思想为后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后世的很多画家都尝试用油画的形式来阐述中国故事和精神。徐悲鸿留下的油画作品也为后世的油画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3.发展美术教育

在美术教育方面,徐悲鸿先后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并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职,并将西方的教育制度融入到中国美术界的教育中,因此,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徐悲鸿将他的素描思想和写实现实主义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美术界人才,对中国美术领域的建设和美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