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精彩10篇)
许鞍华又拍时代戏了,上一部许鞍华的作品也是时代戏,同样是讲民国时期的《黄金时代》。而这一部,则是讲抗日时期,东江纵队故事的《明月几时有》,又是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明月几时有观后感》,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篇一
近日,片方发布一组人物关系海报,“香江女侠”方兰时而素衣坚定,时而精致家常,与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刘黑仔、李锦荣并肩而立,在战争中一起蜕变、成长,呈现战时非比寻常的情感与抉择。
《明月几时有》延续了许鞍华导演以往细腻描绘人物情感的风格,同时又不失热血,令看过的观众纷纷表示“好久没有这样感动过”,很多人在放映结束后仍依依不舍地留在座位上很久,直至看完片尾。
在最新曝光的海报中,虽身处战火硝烟之中,但方兰与李锦荣透过眼神流露的难舍难分一览无余,让人不禁为二人间的情感走向担忧;而在方兰与刘黑仔的海报中,方兰则用坚定代替踟蹰与不舍,虽与刘黑仔相向而立,但却不约而同望向天空,展示出共同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于三人之间的纠葛,此前许鞍华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影片展现战时的特殊情感,“那时候国难当头,很多人都要和爱人分开,这是很多人必然要经历的事情。”在片中,一度谈婚论嫁的李锦荣和方兰之间是有过爱情的,不过刘黑仔和方兰在“战友情”之外是否有其它情感,算是电影为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
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之作,《明月几时有》以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沦陷为背景,片中,小学教师、学生、村长、药店老板娘等人物来自各行各业,却都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坚定不移的抗争心志,令观者无不感动。
《明月几时有》目前正在全国影院热映中!
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篇二
《明月几时有》主要讲了三个年轻人抗日的故事,彭于晏饰演的游击队长刘黑仔正面搏杀,霍建华的李锦荣打入敌人内部,而周迅的方兰则负责中间传递情报。通过这三条叙述线引出的正面人物大概包括少年仔游击队员、方母、药店伍掌柜、郑家彬姐弟、村长、高管千金等。他们纷纷登台,无头无绪,呈现的都是碎片化的片段。且基本没有太具体的反面形象,也没有具体的剧情线,只是知道主角们在抗日。这把很多人看晕了,他们认为故事毫无逻辑,不知讲什么,人物也立不住脚,像春夏演富家千金女特务基本没有存在的意义。看起来真的是又散又慢。其实我是比较倾向将电影看着一个群像描写的片子,从这个角度看,电影需要呈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在非常时期拯救自己和民族的状态。所有这些人物的设置,包括春夏在内,都是有必要的。至于剧情的逻辑,其实大部分是立的住脚的,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李锦荣和方兰为啥分手,也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方母第一次送情报就被抓的,这些我觉得是缺乏基本的观影经验导致的`,应该仔细看电影,并且需要知道留白的处理,电影并不是电视剧,需要用画外音把所有的内心独白给念出来。当然,这确实也不是一个完整而扎实的叙事文本。导演或许因为一些原因在人物描写的比重上有些倾斜。但基本所有人物基本从三条线发散出来,整体来看层次丰富,像一串贝壳项链,虽大小花纹有别,串在一起也很好看。
关于明月, 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大意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月亮星星这些自然而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电影并不试图用这个深重故事锤一下你的胸口,让你感受民族危难时的悲壮和豪情。它只是打开一本历史画卷的边角,让你看看在历史背后最简单的东西,这些最简单的东西容易得到,也容易被炮火摧毁。电影并没有在炮火和抗争上着太多的笔墨,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明月”上。这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
影片最后镜头穿越时空从山川到都市,计程车司机老年郑家彬步入人流开工拉客,这个蒙太奇可以说很萌。 是啊,普通人在危难时的抗争并不是要达成阶级跨越,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靠双手挣口饭吃的和平年代。 “明月几时有"为什么用“几”不用“何”,因为“何”是平声啊,而这部影片的韵是昂扬的。
所以这电影,你想象成像《投奔怒海》那样严肃的历史剧情片来看,肯定是有问题的。不妨当成许鞍华式的港产片,用带一点小小诙谐的“明月”去化解“几时有”的愁。所以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明月”,而不在“几时有”。
另外,很开心见到了导演本人,当主持人问起下面是否有导演的粉丝的时底下响起了一小片掌声和欢呼。她似乎有点羞涩的歪了下头,大概心里觉得,原来我这个老年人也有粉丝啊。我想其实想说,导演尽管你还是一身黑色打扮,但你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明月。
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篇三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回归了祖国的怀抱。2017年7月1日,正值回归20周年之际,我到电影院观看了一部关于香港的红色题材影片——《明月几时有》。
虽然是一个战争故事,也有打斗和血腥的场面,但是女性导演拍战争,果然还是有所不同的,诗一般的享受,立体而有灵魂的艺术。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文艺的战争片,片中有两处大段读诗的片段,一次是周迅饰演的“方姑”朗诵茅盾的作品《黄昏》,“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远处有悲壮的笛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另一次是日军竟然背诵苏东坡的诗词还向翻译官请教中文。这样全新的视角审视战争,很意外,也很耳目一新。诗歌似乎就像在战争中的明月,在炮火连天中给身不由己的人一丝力量。
许鞍华为这部电影赋予了生活化的气质,所有的大风大浪都容纳在角色的生活气息中,回眸过去,离愁别绪,白描着一群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的事,勾勒出战时香港普通人的群像。
胜利后不一定能再见,但是胜利一定会来。这句话充满了迷人的希望。或许,看电影时有太多个人情绪投入其中,总希望这电影里看到些什么,而我最想看到的应该就是这胜利的希望吧!乱世浮生,胜利再见!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篇四
许鞍华又拍时代戏了,上一部许鞍华的作品也是时代戏,同样是讲民国时期的《黄金时代》。而这一部,则是讲抗日时期,东江纵队故事的《明月几时有》,又是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故事。
或许民国对于许鞍华有着特别的意义。她曾经说过,民国是一个自由与忠诚的时代。在当时,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会拥有更多的自由。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无论是朋友、家庭亦或是战友、师生之间,又都会存在一种忠诚和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由和忠诚是互不相容的,因为自由代表了一种随心所欲,不受限制的状态;但忠诚和责任,却毫无疑问意味着束缚。
可是《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刚好就是一个自由和忠诚并进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民国本身,就是一个自由与忠诚的时代。
《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取材于抗日时期著名的东江纵队,东江纵队是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周迅饰演后来加入东江纵队,成为传奇人物的“方姑”;彭于晏则算是领周迅入门的老师,神枪手“刘黑仔”;霍建华则是“方姑”的未婚夫李锦荣。
因为许鞍华是一位女性导演,在此前也一直擅长以女性视角创作。《黄金时代》也是以汤唯饰演的萧红自述开场。种种前史,都很容易让人以为,《明月几时有》会是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影片。更何况,女主角还是周迅这种级别的人物。
但事实并非如此,《明月几时有》虽然是以周迅为主角,却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和旁观式的视角。影片的前三分之一,讲述了“东江纵队大营救”这一历史事件。1941年12月8日,日军对香港发起进攻,香港沦陷以后,大批在香港的进步人士,也面临危险的境地。当时的东江纵队,用了半年时间,从香港搭救了800多名文化名人到大陆,其中就包括郭涛和蒋雯丽饰演的茅盾夫妇,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丁玲以及梁文道饰演的梁漱溟等人。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明月几时有》中,也带上了几分和《黄金时代》相似的味道,那就是在影片的叙事中,偶尔也会插入事件的亲历者的访谈部分。比如彬仔的访谈录像,彬仔是方姑的学生,后来也成了游击队队员。
这部分访谈的记录性影像,与影片的剧情性构成了一种补充。在这种补充之下,《明月几时有》的时代感和真实感更强了。亲历者的讲述,和故事的发生,构成了两条并行的线,而观众,就在这两条线之间,感受着被扩大的叙事的可能。
前面说了,虽然故事以方姑为主角,但是却并不以女性视点为视角,而且整体看下来,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没有主角的故事,又或者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周迅饰演的方姑,在故事的开始,甚至根本都不是东江纵队的成员,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是茅盾先生的忠实粉丝,因为茅盾租了自己家的房子,而有了与茅盾交流的机会。在这时候,她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爱好者。或者说,这时候,方姑还并不是方姑。
在这之后,东江纵队对茅盾等文化人的营救行为,就是一个使得方姑,开始成为方姑的过程。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在这次行动里发现了方姑的间谍天赋,从而把她招入了东江纵队。方姑,也从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身份,变成了历史的参与者。她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从一个朗诵茅盾文集的少女,成长为勇于跟日军抗争的女侠。
周迅在电影中演起一个未婚的年轻女子来,丝毫不违和。她非常好地诠释了方姑的`不同阶段,从最开始的懵懂,到对游击队工作天生的敏感和临危不乱,再到最后的老练冷静。这种跨越式的、阶段式的成长,一方面是方姑这个人物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是整个时代的成长。
如果说,方姑的角色,代表了在那个时代之下,从迷茫到坚定,慢慢成长起来的一类人的话。那么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则就代表了另一类人。他是带着点悍匪气质的游击队员,甚至被当局高额悬赏。与方姑的涉世未深相比,刘黑仔则是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特别坚定,就好像他在片中说过的一句台词,“加入短枪队,就没有想过活着出来”。
而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则又代表了另一类人。他会说日语,温文尔雅,会说日语这一点,在那个时代,几乎就代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在影片的绝大部分篇章,你其实都摸不透他的底细,但是到最后,你又会发现,他其实和金像影后春夏饰演的那个女孩,是同一类人,同时也共享了,相似的命运。而李锦荣所吟出的“明月几时有”的词,又成了影片的题眼。
其实在这几个人物身上,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许鞍华所强调的那种,属于民国时期的自由和责任。方姑之所以选择成为游击队员,茅盾的事情当然是一个引子,但究其根本,也还是她内心的意愿使然。而刘黑仔、彬仔、李锦荣,包括方姑的母亲在内,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其实也都是基于一种“自由意愿”,而在这种自由之后,共生的,也就是许鞍华所说的责任。
《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众多人物当中来回切换讲述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群戏,影片的演员阵容,也着实撑得起这场群戏。只不过,在这样庞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去选择一个群戏式的、散点式的表达,确实有着不小的难度。这在一方面,能展现出一种针脚细密的时代感;在另一方面,又是许鞍华的一种特点。
许鞍华曾经在采访时说过,自己是一个拍惯情节剧的导演,突然拍一套《倾城之恋》这样讲人物很细致心理状态的戏的时候,她会很怕自己掌控不了,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她说她现在知道了,只是拍《倾城之恋》的时候还不知道。
不过,《倾城之恋》还是被许鞍华拍得很好看,刚好,这也是一个民国的故事。对于同样是民国故事的《明月几时有》来讲,许鞍华,也已经走过了那么多年。这部并不是情节剧的电影,却是真的,比《倾城之恋》走得更远,更宏大了。
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篇五
电影《明月几时有》将历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还原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平凡小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勇敢抉择。面对一场生死未卜的营救行动,小学教师方兰(周迅饰)、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饰)与绅士特工李锦荣(霍建华饰)根据任务随时变换身份,周旋在对敌前线。在片方最新曝光的人物海报中,三位主演的真实身份被推至台前,他们的身后敌人步步为营,剑拔弩张……命运将带他们走向何方?难免令人牵肠挂肚。
在战争的洪流中,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师方兰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长,作为片中身份变换最为显著的人物,她的际遇最让人担忧。在海报中,周迅用一种静态的从容展现她的美,而她侧后方的日本兵,让人不禁联想到她的出行是带着重要任务的。对于方兰的人生蜕变,她的饰演者周迅坦言这是现实面前的必然抉择,“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相信很多平凡人都能开发自己的潜能,充满力量地保家卫国。”
”时常以硬汉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彭于晏,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再度提升“武力值”。海报中的他手执双枪,将刘黑仔身上具备的神枪手特质展现无余。对于这样一个动作感十足的角色,彭于晏坦言刘黑仔可以完美呈现年轻人与敌人交手时的状态,“在战争中刘黑仔可以大展他的所长,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演起来很过瘾。”
海报中,霍建华的“潜伏”状态显而易见,身处大量文件中的他展现出了文艺青年的特性,而窗外的日本兵则在提醒着观众他的处境非常危险。静态的祥和与动态的危机对比鲜明,让人可以直观感受到影片中的紧张氛围。对此,霍建华坦言自己饰演的“李锦荣”有着非一般的淡定,“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但他仍然保有乐观和幽默感,这点很重要。”
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篇六
《明月几时有》是最近我看的电影中最值得讨论的一部。
它可以看成《黄金时代》的姊妹片。《黄金时代》讲的是知识分子,而《明月几时有》则讲的是那些无名的庶民。《黄金时代》讲的是大时代里的一个异类,她没有与那些著名左派书生一样,成为时代巨潮里那些活跃的泡沫,她听从她内心里遥远却巨大的呼唤,孤独地逆流而上,她是个人生活上的失败者,却因文字而获得了永生。而《明月几时有》则讲的是被《黄金时代》里那些左派知识分子所感召的普通人,她走上了抗日的道路,然后她和她的爱人、母亲一起为这个事业献上了生命,最终物换星移,能记得她们的,只有一个游走在香港街头的老态龙钟的司机。
虽然两部电影讲的社会阶层不同,主题也截然不同,但本质上,许鞍华都在讲那些默默坚守的人,那些并不随波逐流的人,那些真的信仰他们所信仰的东西并为之行动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开头那个看似与主体叙事无关且冗长的开头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茅盾、邹韬奋等知识分子的大转移,其实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注意力也被大转移了。当这些自带光环及流量的时代网红们离开后,香港也就成了一个无人关注的小岛。所以周迅所饰演的方兰、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以及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等人的事迹注定了无人关注。果然,影片最后,知道这些人的英勇与伟大的就只有梁家辉饰演的老司机。
这开头上层人物的离开,与最后结局的无人所知,是一个强力的暗喻,它当然是为香港这块远离抗日主战场的土地叫屈,但更是为了那些并不会影响历史、却又真正为这个事业奉献了生命的无名者张目。
也是基于这点,这部电影刻意地与宏大叙事划清了界线。它完全没有那种上帝视角对当时形势的描述,它的视角被严格限定在那几个主角身上,通过他们的感受,战争时代的惨况逐渐显现,街头饿死的尸体、荒芜的街道,屋外传来的异响……导演许鞍华用这种局限遮蔽的视角,来还原了战争的恐怖怎样慢慢侵入人的内心。
而影片的人物,也完全与惯常的英雄无关。他们当然不是抗日神剧里的那些正义狂人。他们也非那些被浪漫主义冲昏头脑的热血青年,这种青年在李安老师的《色戒》中有很好的表现,把革命抗日看成了一个危险的游戏,一个让生命变得多彩的余兴节目,所以他们才有了“再不杀,就要开学了”的名言警句。他们也非那些本来跟战争无关,却被战争无故卷入的可怜人,为了报仇走上了英雄之旅。
他们是真的普通人。许鞍华这部电影真正大胆的地方在于,她把抗日电影拍成了民国版的《天与水的日与夜》,宏大叙事被完全消解在那些日常之中,而抗日活动也被拍得非常像家长里短。当女主角边送情报,还要顺道去参加表姐的婚礼时,影片已清晰地表明了导演的态度,她绝对不会为了戏剧化的需要,而简化那个时代,她想拍出那种抗日工作者的真实状态。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周迅饰演的地下工作者,更像是一个兼了好几份工的职业女性,她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她只是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回到家倒头就睡。这种毫不猎奇的态度,会让很多习惯重口味的朋友们淡出个鸟来,但也正是在这种平淡中,在那些烟火气当中,那些看不见的坚韧、不起眼的勇气在不停地经过试炼后,显出了它的光辉。
影片中最感人的叶德娴饰演的母亲,她小气,由于茅盾不租她房子,就把本来要送给他们的糕点拿走。她完全不懂也不关心那些大事儿,她对女儿去参加抗日的反应,更像一个追求安稳的母亲听说儿女要去创业时的担心。她之所以会去送情报,只是因为看女儿太辛苦,她根本不了解这里面的风险和残酷。抗日,于她,完全是个业余工作。
叶德娴饰演的妈妈最后的死亡,是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幕。她在严刑拷打中什么也没说,她坚守了她的承诺,面对死亡,她唯一觉得对不住的是跟她一起死的狱友,因为她的手臂无法用力,得让狱友帮她挖坑。她脸上惯常的卑微,与她所做出的英雄行为是如此地不和协,那就是这种撕裂,如此贴切地表现出一个常人身上的人性与神性,它们混杂不明,却又如此可亲可敬。
影片相当扎实可信地表现出了她的心路历程,她最后的英雄气概,当然有着维护女儿的舐犊情深,但也有一种隐晦的`属于常人的理想主义情怀。这种情怀来自于她在替女儿的部下送情报时在药店后房看到那些伤员的情景,那种悲惨与庄重,让她眼神有异,这和她女儿背诵茅盾名篇《黄昏》时的表情一样。那是一种猛然触碰到一个更庄严更宏大的世界时的表情,那种陌生感让他们震动,同时也因为能和这种宏大有联系而让他们感动。这是一种温热的理想主义,它是日常生活中一次不经意的仰望,然后生活看似照旧却又本质上完全不同。因为它突然让行动变得有了形而上的价值感,在这一刻,他们觉得自己超出了日常的柴米油盐,那种价值感让他们面对死亡时,也能坦然。
这就是许鞍华的真正厉害之处,她总能首先把我们推入那个琐碎的真正世界,让我们远离那些概念化的套路,却又在最后,让我们看到一种近乎生理需要般合理的高贵。她在表达这些时又显得那样云淡风轻,那种深刻的改变在绝大多数导演手中总是显得刻意且用力过猛,而她总是能温润有致、润物细无声。
她塑造出了最像真人的抗日英雄,但他们在一个历史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他们注定是会被遗忘,但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却具体而沉痛。这种重与轻的对比,这种惊心动魄与无人知晓的对照,显示出的是许鞍华真正的用心。她对主流历史叙事的深刻不信任,以及她对那些无名英雄被结结实实遗忘的愤懑。
所以,最后梁家辉饰演的司机离开的镜头,我们看不到许鞍华的感情。这里面既没有褒扬,因为这种迟来的褒扬再怎么样表现,都显得轻浮;这里面也没有卖惨,因为对那些人来说,他们的英雄行为并非为了获得现世的承认,去表现他们现在的凄惨只会让他们的牺牲变得廉价。
许鞍华面无表情地拍了这最后一幕,只是想说,有一群人,那么平凡的一群人,在某一瞬间曾惊心动魄地伟大过。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篇七
守护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是指引,是守护。它是伟大的,宝贵的,也是坚定的!
假期我观看了革命电影《明月几时有》,电影主要讲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为了转移居住在香港的文化人士不畏牺牲,勇敢的和侵华日军、卖国贼们斗志斗勇取得胜利的故事。那个时候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杀戮,残酷的镇压革命者的爱国、救国行动。无数革命烈士前仆后继、英勇赴死保卫家园,保护每一位爱国志士。
因为有了这种牺牲和斗争,为革命点燃了星星火源,最终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才有了今天的国富民强和人民幸福的生活。此刻坐在电灯下,望着窗前一幢幢高耸的楼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个时候香港在日本人的黑暗统治下,敌众我寡的游击队为何要冒着如此大险去战斗?他们在面对严刑拷打从未屈服。在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全明白了——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祖国,有人民,他们都拥有着同一种精神,那就是共产主义革命精神。
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无数热血儿女抛头颅、满分作文网洒热血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坚强斗争,正是因为方兰、刘黑仔、李锦荣等千万万个战士拥有这种精神,才让革命熊货愈烧愈烈,最终红遍大江南北。没有了这样的精神是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没有了这种精神,就不会有现在幸福安康的生活。
没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国就会腐败不堪,就不会有今天的伟大的成就。拥有着这种精神的人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奔着人民幸福、祖国强盛的方向去努力,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今社会一些人面对一点困难,就选择退缩或者不作为。面对金钱和权利的诱惑贪赃枉法、窃取革命果实,这样的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唾弃和法律的制裁。
我们应该发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爱国奉献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更要克服懒惰思想,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成为祖国的接班人,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有时我们会想现在是和平时期,革命精神用不到,
通过这次观影,我明白了这种精神创造了新中国的今天,也会创造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会永远会守护这种精神!
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篇八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就如这首片中出现多次的《黄昏》的诵读一样,许鞍华导演的抗战题材也透着一股子文艺风。
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传奇女性“方姑”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代的香港展开生死救援,展现香港沦陷下的平凡人抗争故事。不难看出,影片的整提套路上,还是遵循了许鞍华以往的小市民主旋律路线。
实际上,对于影片的观后感,网友的评价呈现出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许鞍华的戏就像森林一般,伫立着一个个枝枝叶叶的人物,平淡无奇之下却极美极摄人极富交流感。”“看完《明月几时有》的第一观感,是有些失语般的混乱,不知道如何评价,好像不是很好,但又不至于差,这种感觉类似于《黄金时代》,但要更加强烈。”但好莱坞报道等专业媒体却给出极高的评价:“《明月几时有》有着这类电影里必有的大胆冒险、枪战和英勇牺牲,然而本片表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故事,更多描绘的是一座沦陷之城的生活景象”。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篇九
“周迅的演技依旧令人信服”“动作担当彭于晏,有勇有谋霍建华”“从未见过如此血性的许鞍华”“拍出了炮火与抗争中的人情冷暖”……
电影《明月几时有》将历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还原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平凡小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勇敢抉择。
在纷乱的战争背景前,历史的硝烟散去,那些普通人,小学教师、文员、房东、老村长、村姑……原来都是英雄。
面对一场生死未卜的营救行动,小学教师方兰(周迅饰)、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饰)与绅士特工李锦荣(霍建华饰)根据任务随时变换身份,周旋在对敌前线。
在战争的洪流中,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师方兰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长,作为片中身份变换最为显著的人物,她的际遇最让人担忧。
时常以硬汉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彭于晏,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再度提升“武力值”,饰演神枪手刘黑仔。
而海报中,霍建华的“潜伏”状态显而易见,身处大量文件中的他展现出了文艺青年的特性,而窗外的日本兵则在提醒着观众他的处境非常危险。
有影评人在看过电影后称这是一部“刀丛中的诗”,变得热血的许鞍华并没有放弃她一贯的细腻,多角度地展现了战争中的众生相。
“我不是在说历史,我是在说历史中的每个人。一群普通人本来在过着各自的日子,战争打破了日常的平静,他们不怕,不犹豫,直面然后承担,完成了一个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任务。人救出来了,仗打完了,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普通人的勇敢’,是很动人的。”
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篇十
无论优劣,看许鞍华的电影从不会让人后悔。这部电影总体观感不如《黄金时代》,但依旧保留了许式电影的写实诉求、对人性的思考及细腻克制。虽然全片的基调贯穿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但如果你在两个多小时的正襟危坐里等一个爆发点,那就注定会失望。
她更像是站在镜头之外,以审视的眼光回望这段动荡的岁月,不评价也不参与。
电影虽然是主旋律的抗日影片,却少了以往这类电影的激越高亢的基调,而是在淡淡的叙事中凸显深情。所以,片中最动人的部分也是叶德娴饰演的阿妈与周迅饰演的方兰之间的家长里短,叩问的是亲情本身的山之高,海之深。“自己死了没事,别连累队友啊”。方妈妈最初说这句话时候,满座皆有笑声,这便是港式电影独有的味道。
当方母被日军抓住,方兰叫着短枪队长刘黑仔一起去营救,你一定以为这是全片高潮?因为按一般电影风格,接下来肯定是一场眼花缭乱、血雨腥风的枪战,或者刘黑仔死,或者方母死。但不好意思,许鞍华注定不会走这种寻常路数。
在侵略者的炮火中,无人能见“明月”:有情人无法成眷属,母女无奈生离死别,穷人潦倒困顿街头,富人婚事拮据凑活,就连饭店都嘱咐食客用完的餐具要归还,因只有这套体面的餐具了。有日军的残暴、有外国伪军的劫财、本地伪军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强盗拦路,亦有短枪游击队和发传单的革命者。各路角色轮番上场,呈现沦陷区的众生相。
影片最后用一个平移镜头来结束回忆,将观众从乱世带到盛世,用明月映照下的繁华香港,来向曾经付出的牺牲致敬。无疑是全片最妙的用心。
许鞍华这次用了全明星阵容,但用明星也有用明星的风险。这些明星中,只有七十岁的叶德娴懂七十岁的许鞍华,所以明年金马奖叶德娴无疑。她将情感的波动隐藏在每一个细节和眼神当中的,全片虽然女主看似是方兰,实则戏眼全在方妈身上。这位没有经历过太多世事的阿妈因为女儿出走参与到这个时代的进程当中,渺小如蜉蝣,仍然有自己掩藏于市井烟火气下的侠义和执着,角色里不同颜色的对立构成张力,使得这个人物丰富生动。
周迅的演技没有问题,但是四十三岁的年纪演二八少女实在是有些吃力,尤其是在电影近景的特写下,更是惨不忍睹。更重要的是她实在一点也无港女的气质,就算给她粤语配音也是格格不入。如果能让十多年前的吴倩莲来演这个角色恐怕更合适一些。
彭于晏在片中只是炫神技担当,最打动人的是他对方兰说:我们可以这样告别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霍建华的锦荣角色彻底沦为鸡肋的背景板,甚至删掉这条线也不显得突兀。方兰的这段短暂的爱情并没有在这段故事中起到任何推波助澜或者塑造性格的作用,锦荣与日本军官的对答也并没有按照预想的“点题”。当然,这种混乱的“食之无味”也是缘于演员的表演功力不佳。从小荧屏转换到大银幕上的花瓶男神,显然魅力缺缺。对于一个角色完全不知该如何入手。
《明月几时有》最出彩的还有久石让的配乐。你一听就会觉得这就是那个记忆中的久石让,只是不知道他作为一个日本人,对于这样一部中国的抗日电影,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创作的。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明月几时有观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推荐文章:
- ·读《西游记》有感(优秀4篇)
- ·快乐作文600字4篇
- ·岳飞《满江红》古诗赏析(优秀8篇)
- ·浪漫爱情作文(6篇)
- ·元旦作文400字(精彩2篇)
- ·这就是我初中作文500字【4篇】
- ·扩写作文【精彩2篇】
- ·我懂得了坚强优秀作文400字【精彩5篇】
- ·难忘的教师节作文(优秀7篇)
- ·我喜爱的小动物作文300字(精彩5篇)
-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初中(精彩7篇)
-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优秀5篇】
- ·有关春节的英语作文精彩10篇
- ·五一假期作文500字精选6篇
- ·清明节的作文600字【优秀6篇】
- ·三年级放风筝作文400字精彩4篇
- ·先进个人主要事迹300字精彩9篇
- ·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征文800字民族团结一家高考作文素材【精彩8篇】
- ·食品安全的作文【精选8篇】
- ·五一的作文优秀6篇
- ·风景优美的地方作文三年级精彩7篇
- ·短篇小说500字初一作文(优秀8篇)
- ·《夺冠》的观后感精彩8篇
- ·高中作文我的同桌800字左右优秀7篇
- ·我的新朋友作文600字初中作文优质(优秀8篇)
- ·国庆题材作文600字【精彩2篇】
- ·2019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观后感大全_2019国庆节阅兵观后感心得【精彩5篇】
- ·回不去的童年作文【优秀6篇】
- ·母亲节作文250字三年级(优秀9篇)
-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300字(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