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读后感9篇

时间:2023-09-05 08:58:06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一秘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9篇《项脊轩志读后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一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品之一。游国恩先生在评价归有光散文特色时说:“他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也写出了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项脊轩志》真情为文,不事雕琢,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文章着重记述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归有光毕竟是读书人,在对他自己的书斋的描写中,在动人的亲情中,我们不难读到他在人生路上对功名的咏叹,不难体会到一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心理历程。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19岁时归有光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更是憧憬。“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条件虽然艰苦,然而对未来的希望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分明是此时归有光心情的真实写照。“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十五岁的归有光刚刚完成童子试,“少年心思当拿云”,少年得志,自然心情舒畅,踌躇满志。有人认为唐宋派作家是“道家学”的代言人。对归有光来说:“读书明道,知书达理”,道德自然是读书的目的之一。这在《项脊轩志》中也有体现,从对诸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墙往往而是”,“往往”表现出归有光对诸父的不满。归氏先人曾为大官而在昆山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可是,到了归有光这一代,家道已衰,分崩离析。归有光对兄弟“日趋于离”非常痛心。在其《家谱记》中曾感慨“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在归有光心中,不读书、不知礼义是归氏衰落的重要原因。作为归家长子,读书兴家,又何尝不是其愿望呢?在亲情的描写中也无时不与自己的读书生活联系起来。归有光对母亲的感情特别深,母亲对其学业更是重视。《先妣事略》曾记道:“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母亲望子成龙可见一斑。对归有光寄予希望的还有其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殷切希望,怎能不让归有光事后想起而“长号不自禁”?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盖有神护者”更是此时归有光心态的自然流露。神佑有光,自然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一年后归有光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与其此时的心志不无关系。可以说前一部分,是归有光最自信的。时期,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更多的是希望和充满希望的喜悦。

然而十三年过去了,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

“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二

我今天读了《项脊轩志》一文,它讲了归有光青年时代的书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当我看到:汝涕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似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寥寥几句平淡的话语,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孩子来说,却是再温暖不过的慰藉了。如果拿归有光和我比的话,我可真是太幸福了,我有一对爱我的父母,我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我是“应有尽有”,而归有光是“一无所有”。我应该珍惜现在我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感恩父母、尊重长辈,帮妈妈干些家务活,不能再让父母累心于我了,况且,我还要当妹妹的好榜样呢!

当我看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只语片言几句话,语气亲切而又诙谐,我能强烈的感觉到祖母对孙子传达的亲切、疼爱的感情。

最后,当我看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以亭亭如盖矣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一棵可以罩住天的琵琶树下,吟着诗向树梢上望去,泪水盛满了他的明眸,一个女人的图像似乎又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个人就是归有光,那女人是他的妻子,而这颗枇杷树就是归有光的妻子在她的生命被画上句号的前一刻种下的。我读到这里时都快“泪飞顿作倾盆雨”了!

我希望大家也能看看《项脊轩志》,和归有光一起走进家人的亲情。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三

高中时读归有光先生的《项脊轩志》,觉得真是一篇情真意切,凄婉动人的好文章。如今重读此文,又不免心生戚戚,不胜凄惶,令人“长号不自禁”!

先生初写此文时大概在19岁左右,正是踌躇满志,为博取功名、实现平生抱负、光宗耀祖而发愤读书的时候。尽管身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且下雨的时候还“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然而心中的理想平生的抱负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尽管读书的生活是那样清苦,陪伴他的只有寂寂的庭阶和时来啄食的小鸟,但只要有书作伴,即使是半墙的明月,斑驳的桂影,也让他觉得“珊珊可爱”。家族的败落离析、祖上的谆谆教导、祖母和母亲的殷切期望,更加激起他立志于学、学有所成的决心,所以当忆起祖母当年对他说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和“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些话语时,怎能不令他“长号不自禁”!这长号是奋起的长号,这泪水是坚忍的泪水。在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众多读书人的影子,特别是那种落拓读书人的影子,而不是那种吊儿郎当挂羊头卖狗肉纨绔子弟读书人的影子。

先生补记《项脊轩志》当在二十多年之后。此时的先生已年届不惑,这样的年龄,本应该是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的时候。然而,英雄有失路之悲,志士有壮志难酬之苦。这二十多年来,先生命运却是困蹇不堪。科举上,惨淡经营,三年一次的会试,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先生对妻子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后一部分的补记全是记自己的妻子。回想起与妻子“凭几学书”的岁月,物在人亡,睹物思人,怎能不潸然泪下!“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隐含着先生撕心裂肺的痛,尤其是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实乃悲中之至悲,读文至此,虽不流涕,谁不流涕!

林黛玉的《葬花吟》诗中有这么两句:“独倚花锄泪暗洒,洒向空枝见血痕。”《项脊轩志》中的描述看似平实冷静,实际上却是归有光先生面对无花的空枝洒泪而成的文字,此等文字只能一个人在深夜里静读。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四

每当重读此文,我总是情不能自已,久久地沉浸于淡淡哀愁背后的浓浓真情。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间阁子,两重悲喜,三位亲人,在归有光潺潺的叙述中缓缓溢出。有道是“书海啸歌,庭阶寂寂,桂影班驳,几多憧憬几春秋;老妪追怀,祖母殷殷,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这怆然的感情中有对往事的追忆,有对现状的深思,有对先人的追怀,也有对亡妻的思念,种种情愫,纠结在这间说不完道不尽的南阁子中。

慈母“儿寒乎?欲食乎?”的深深关爱,奶妈“而母立于兹”的轻轻细述,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殷殷期盼……其中,作者对至爱亲情的无限眷恋,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穷遗恨,从古至今,为人子女的,在享受这份亲情时,往往却不甚珍惜,只有在它悄然远离时,才能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也许,这就是芸芸众生永远无法避免的悲哀,是凡尘俗子亘古难变的人生缺憾,可缺憾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吗?

无论是“时至轩中”,替君红袖添香,“从余问古事”,为君举案齐眉,“凭几学书”,与君相敬如宾的那份缠绵旖旎;还是“吾妻死,室坏不修”,“然余多在外,不常居”的那份睹物伤怀,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美丽爱情和作者中年丧妻的万分悲苦。

其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那种人鬼殊途、生死两分、欲说还休的凄凉让人黯然消魂。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其中一只象笏,顿时让归有光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读书,不仅关乎到个人的前程,更关乎家族的兴衰。一句“儿之成,则可待乎”,成了他久久难以忘怀的铭心之言。“瞻顾旧迹,令人长号不自禁”……后来,祖母也离世了,那种活着没有见到象笏发挥作用的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了。家道中落却无法重铸繁荣,家人的期望只能化作一缕青烟,亲人辞世渗透的悲凉,作者当然会“长号不自禁”。更让人痛心的是,原本温馨的小家庭随着妻子的逝去显得异常冷清,葱葱郁郁的枇杷树已欣欣向荣亭亭如盖,而妻子的音容笑貌在记忆里渐渐模糊,那种思念之痛怎能让凡人消受?枇杷树寄寓的不仅是失去了的过去,而且是无法把握的现在,更是可以想见的、完全没有希望的未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家道中落的无比辛酸,对理想未竟的无尽惆怅及对人事沧桑的无奈喟叹。前路漫漫,心里寒暖有谁晓,世事茫茫,胸中寂寞未人知,每当重读此文,我总是情不能自已,久久地沉浸于淡淡哀愁背后的浓浓真情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五

百年老屋,冠以先祖居住地之名,变成了一种精神符号。项脊轩之于归有光,正如赤壁之于苏东坡,沅水之于沈从文,波兰之于肖邦,草原之于契诃夫,是一种心灵寄托。

项脊轩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归有光的一片记忆,一怀思念。

从当初“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陋室到“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的雅居,归有光向项脊轩倾注了多少心血。交错杂植的兰桂竹木,斑驳陈旧的直栏横槛,满屋肆溢的书香墨色,婉转清脆的雀鸟啁啾,无一不显示出他的高洁品质、高尚情操。在这小轩里,他读通了《五经》《三史》,钻透了经学,于闲暇时练就了以足音辨人的本领。这小轩里寄托的第一味思念,便是年少读书时光的清甜。

项脊轩里,似乎还响着母亲轻轻的叩门声,还留着祖母关门时投来的充满期冀与慈爱的目光,还残存着妻子伏案学书抬首发问的娇憨情态。归有光以老妪之口追怀慈母,“余泣”二字尽抒少年丧母的悲伤;以祖母对他的一次再平凡不过的探访缅怀祖母,“长号”诉不尽心中大恸;以庭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哀悼亡妻,虽未发一字哀声,但此中伤情已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般,令人潸然泪下。“儿寒乎?欲食乎?”“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平平淡淡如同闲话家常的文字,勾勒出的却是最温暖最朴实的亲情。望着昔日妻子手植的枇杷树,看树隙中闪烁的流年的光影,物是人非的无奈、物在人亡的沧桑已扑面而来。归有光在这小轩里寄托的第二味思念,便是追念至爱之人的苦涩。

举乡试后“八上春官不第”的失意在项脊轩里悄悄沉淀,积聚成了后来得到世人推重的归有光。在项脊轩里,归有光年复一年地奋笔疾书,吟咏长啸,一次又一次地洗刷掉落榜的耻辱与气馁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他也看开了这些紫陌红尘中的功名利禄,磨炼出了一身傲骨。这小轩里寄托的第三味思念,怕就是五十几载人生经历的百味杂陈了。

一丈见方的小小项脊轩里,承载的是归有光一生的岁月。虽然晚年的归有光“岁在外,不长居”,他的心灵却未曾离开项脊轩一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家园,它可以是向日葵之于梵高,墨梅之于王冕,也可以是项脊轩之于归有光,这里盛放的或许是最平凡的生活片段,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藏。

平淡之中见真情,成熟之后话思念,这,便是我眼中的《项脊轩志》。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六

在学生时代,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准确注解和对课后习题的正确回答。那时,即使能够说出所谓“文章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之类的话,也是得之于老师的教导和启发,自己并无真切的体会与感受。而这些年,当我重读此文,却不禁为那沉浸于淡淡哀愁背后的浓浓真情所感动。这是怎样一种含蓄而真挚的亲情啊!慈母“儿寒乎?欲食乎?”的深深关爱,奶妈“而母立于兹”的轻轻细述,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殷殷期盼……从中,我读出了作者对至爱亲情的无限眷恋,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穷遗恨。每及于此,我脑中常浮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同样地细细描摹,同样地催人泪下;同样地娓娓道来,同样地感人至深。亲情的感染力真可谓强矣!

可是,从古至今,为人子女的,在享受这份亲情时,往往却不甚珍惜,只有在它悄然远离时,才能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也许,这就是芸芸众生永远无法避免的悲哀,是凡尘俗子亘古难变的人生缺憾,可缺憾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吗?这又是怎样一种凄婉而真诚的爱情啊!无论是“时至轩中”,替君红袖添香,“从余问古事”,为君举案齐眉,“凭几学书”,与君相敬如宾的那份缠绵旖旎;还是“吾妻死,室坏不修”,“然余多在外,不常居”的那份睹物伤怀,从中,我读出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美丽爱情和作者中年丧妻的万分悲苦。最令人心碎也最令人心醉的就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它更是把作者那种人鬼殊途、黯然消魂,生死两分、欲说还休的凄凉心境推向极至。东坡有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人世间真正的爱情为何总是如此的凄美,总是令人热泪满眶?或许,正因为尘世有如此真挚之爱,人间有这样真诚的情,我们的生活才称得上美丽!这更是怎样一种深沉而真切的落寞和感伤啊!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始为篱,已为墙……客逾庖而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旧迹,令人长号不自禁”……从中,我读出了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无比辛酸,对理想未竟的无尽惆怅及对人事沧桑的无奈喟叹。前路漫漫,心里寒暖有谁晓,世事茫茫,胸中寂寞未人知。这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这是“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抑郁,这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幽怨,这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萧索。这是真实的人性,这是真实的人情,这是真实的人生,这也是真正的美!人间自有真情在,人生至美是真情。惟愿我们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真情,哪怕只一点一滴,一分一毫,哪怕它是喜是欢,是痛是伤,那也值得去仔细品味、去妥善珍藏。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七

余观先贤古人之文,如庄子《逍遥游》之飘逸,《兰亭序》之感慨,《赤壁赋》之悲怆,皆慕而忘却,唯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时现脑中。先贤奇文故多,境界高妙如空山新雨者不可胜数,然触动己心而心有所感者几无出《项脊轩志》右者。彷如两人,虽整日形影相接,一人喜文,一人爱武,终不可为知己矣。况人之于人皆不可同论,道不同而不相为谋者亦然多见,各归其路,不闻不问,形同陌路而后再无多言,无需怨恨而伤其心,相忘江湖矣。《项脊轩志》,明归有光兴之所至而抒写,其言寥寥不过百余字,其辞质朴如水,去雕饰,还真情,归有光为博功名而修项脊轩,至亲闻之,皆来探望,嘘寒问暖,归有光有感于心,承亲人之关爱,感己身之不争,是谓痛矣。尤是其妻,虽为媒妁之妻,然兴趣相投,耳鬓厮磨,真人生之大幸事也!然好事多磨,美中不足,其妻病而卒,归有光自是悲痛,多年以后,见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读至此处,未尝不心酸叹息,甚而泪下,感人至斯矣!余至此而明,无情之文总致无情之眼,至情之章终遇至情之叹。

何以提及《项脊轩志》?盖因近日闻得家中变故,悲而念起。犹记外祖母仙去之时,余时年尚小,见母亲之类皆声泪俱下,痛不欲绝,受其感染,亦是泪如雨下。其时尚未觉亲人离去之痛,如《项脊轩志》归有光之痛失爱妻者。

今忆外祖母音容,小时最喜外祖母家中小住,往往一住便是数旬,其家远闹市,周围皆苍翠松柏,更有桔园绵延其外,放眼望去,不见其端。每至盛夏,携三两伙伴蹿于其间,或捉迷藏,或轻躺草地,伸手便摘到橘子树上之绿橘,剥其皮而大啖,以至最后牙酸涩,衣衫皆染橘汁清香,脸亦涂之不清,外祖母往往责备两句,便心疼地为我洗脸,擦药于我擦伤之处,余偶然瞥眼看外祖母,皆笑意慈祥,直暖心脾。后稍大,略懂事,即至其家,亦不会如小时那般赖住不走,而外祖母亦如从前那般慈祥,亦不强留。后忽闻外祖母逝去之噩耗,众人皆悲,家中大作法事。余犹记外祖母逝去之安详表情,静静躺着,直到入土的时候,母亲悲痛不可自持,恨不能亲身代外祖母之入棺,余旁静观,亦不知过了许久,唯听风声呼啸,四野寂静。外祖母过世之后,外公孤身一人,数年后,顺时代潮流,择一老人共度余生,余念外婆,终不肯叫她一声外婆,如此数年。外公家中养鸡数只,以作补给,逢年过节,母亲便会拿一只外公家养的鸡,每年过年拜年,亦会先至外公家中,看望他老人家。外公身体健朗,经历风霜数十载,所言亦皆深有感慨,余等后辈围坐火盆旁,听外公闲谈家常,路途寒意尽消。后余远赴西川天府求学,不得常常回家,唯至春节方能看到外公,外公对我很是喜爱,每于言谈之中提及我,余今想来,甚是愧矣。前段时间,漫长考研之路终告完结,我才收到外公逝去的消息。我呆了几秒钟,便问家中是何时的事情,兄长说是十几天前的事情了,外公死前的一个星期,说了很多话,其中还提到了我,似乎是在对他之一生作最后之总结。余心感慨,念亲恩,忆昔往,忽记归有光《项脊轩志》,心有共鸣而记之。望外公外婆在天国那边永得安好,二老永远健康,尚飨。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八

《项脊轩志》是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作者以项脊轩为选材组材的中心,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落笔,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就行文线索来看,虽然作者说“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但文章的情感则都围绕“多可悲”拓展开去,重在展现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悲情”。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要抒发的就是前后长达二十年的内心“不得其平的”悲情,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在读者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

一.散文的第一节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由既小又破且暗变行明亮、清静、雅致,于是作者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当然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衬了现实之中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由喜入悲,我们会看到更浓郁的悲。

由此,作者在第三节中先非常委婉地写出了父辈叔伯分家另立,篱芭分隔,离心离得,家道败落。一方面,激励作者发愤苦读,以振兴家族,光宗耀祖为已任,过早的承担起了整个家族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使作者觉得祖母和母亲给他的亲情弥足珍贵,因而这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都成了悲情的内涵。

母亲的早逝,使作 m.huzhidao.com 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而这种思念主要通过“乳二世”的老婆婆的回忆来表现的。除了侧面描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对祖母的印象是正面描写。对亲情的惦念和强烈的责任感融为一体,加深了更深层次上的悲情。

补记部分,作者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通过一棵枇杷树,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哀思,所谓纸短情长,寓不尽的思念于言外。

二.作者因亲人一个一个离去而悲,同时亲情成了他完成家人遗嘱的动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这也许就是作者写项脊轩的出发点。作者在本文中要表达的是世事变迁,先人的慈爱面容、谆谆教诲、殷切期戴如在目前,而又这成为自己的一份沉重的责任时时的警策。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显得重大,终身难以忘怀。一片爱心由于责任感而传承,也传承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家族的自我责任感是相互促动、彼此撞击的。“悲”既是为亲人亡去而悲伤,更是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尽孝的责任,悼亡情与责任感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更深意义上的悲。自我的悲情与附加着沉重责任感的美好亲情的痴恋相结合,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

读《项脊轩志》有感 篇九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整篇文言文中最令人难忘的千古名句。高中读的时候只是觉得很有韵味,所以喜欢;现在读着感同身受。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爷爷在院子里栽了一棵不知名的小树,没几年的时间,它就顽强的长成了一棵能独当一面的大树。春天万物复苏,我们家的大树也会冒出嫩绿的小芽儿,开出甜蜜的花儿,我们淘气的三姐弟老爱去招惹前来采蜜的小蜂,每到这时候,爷爷都胆战心惊地训斥我们。夏天午休起床后,我们就迷迷糊糊的搬个小板凳坐在树荫里面,听着知了充满活力的长啸,继续打盹儿。在秋高气爽时节,弟弟缠着爷爷在树上绑上绳子玩儿荡秋千。冬天树上覆盖一层厚厚的雪的时候,我们姐弟三个就合力使出吃奶劲地摇树,让雪落在身上假装自己是雪人,每次都能逗笑爷爷。

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了三年,但每次看到院子里的大树,就会感觉到爷爷一直在我们身边,下一瞬间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树下乘凉。最近一次回家,发现那颗承载着爷爷音容笑貌的大树不见了,奶奶说因为要拓宽路面被强制锯掉了,那一刻突然清晰地感觉到爷爷离我真的越来越远了。一个恩施的室友说,她外婆在小时候栽了一棵桂花树,长得很壮,开的花又香又漂亮,远远胜过普通的桂花树,吸引了很多游客和专家前来观赏,当地政府甚至提出了高价购买,外婆拒绝了出售,依然自己悉心照料。去年的时候,外婆因为重病去世了。今年金秋时节,外婆的美丽桂花树,再也没有开花,而且有些枝丫出现了枯萎情况,邻居说桂花树估计活不长久了。

我们是相思之人没有了相思之树,而室友外婆家的相思之树没有了相思之人。

上面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项脊轩志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