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2023-06-03 16:41:51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不文明行为观后感800字 篇一

暑假,趁着回老家的机会,带着孩子去了趟峨眉山游玩。峨眉山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沿途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不时还有调皮的猴子和松鼠出来问候下游人。在快到达山顶时,大家正玩的兴致盎然,不想不远处出现了很不和谐的一幕:一个大约50岁的大叔,正攀着路旁的松树,肆无忌惮地采摘着上面的松针,在他的身旁,是一个年纪相当的大妈,正拿着一个塑料袋接着,里面很明显已经装了不少的松针,被大叔攀着的松树靠近路边的一侧早已是光秃秃的惨状了。有人问大叔,采摘松针有什么用。大叔得意洋洋地说到:“这个啊,可是个好东西,泡茶喝,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细血管的机能,提高免疫力,让人越活越年轻。而且,峨眉山上的松针最好了,空气好,海拔高,又都是老树。这样的松针,药效最好了。”

看到被拔得光光的树枝,心里很是气愤。很显然,从被扒光的树枝的量来看,这棵树已经不是第一次遭人打劫了。可惜,在我准备上前去制止时,他们已经停止采摘,继续赶路了。峨眉山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之一,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本该是人们礼佛朝拜、净化心灵和休闲疗养的胜地,不想会出现这样污人眼球的行为。游览之心也在那一刻蒙上了阴影。于是想起了上海植物园的珍贵植物被人採去当野菜吃了,华尔街的牛身上爬上了拍照纪念的中国人,卢浮宫前中国大妈跳起了广场舞。又想起了那些批评国人,看低国人的种。种言论和行为。我想这两者之间不是没有关系的。俗话说,自重者人恒重之,自轻者,人亦轻之。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自己就得先做出高贵的姿态来,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污浊低下的,又怎么能指望别人看得起自己呢。我们的国家经济正在腾飞,国民素质也应该一起腾飞,甚至应该比经济飞的更早,飞的更高。因为作为一个民族,真正能征服人心的,是民族的品德,而不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而国民素质体现在我们每一个国人的身上。所以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位,在别人眼里,你的言行都是民族品德的一种展现。真心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行动起来,管好自己,改掉那些不文明的,不符合现在社会文明公约的言行,做一个真正的自重者,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篇二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动物个体或群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及其变化的一种适应活动。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都是十分重要的。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平时对动物行为有所觉察,但缺乏有意识的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动物的行为有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今后能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行为,并思考动物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能初步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在学生了解了动物行为的概念后,再以蜜蜂为例具体学习一种动物(即蜜蜂)的复杂行为。

二、课时安排

本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动物行为及动物行为的意义。

2.了解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列表法归纳知识。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体验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2.教学难点:蜜蜂的通讯行为。

三、教学准备

蜜蜂通讯行为的教学挂图或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见板书)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十节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的行为(   )

(A)青蛙鸣叫

(B)动物体内食物的消化

(C)豹追羚羊、羚羊跑避

(D)变色龙随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色

(2)蜜蜂社群行为的特点是(   )

(A)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

(B)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C)如果各个个体分开,将都能独立生存下去

(D)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指     就有的,是由身体。

内部的    所控制的行为。例如   。动物的后天性行为是指动物在    过程中,通过    和    逐渐建立起来的     行为活动。

2.课后作业

(4)动物社群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通过各种不同的

交流信息的。动物的语言包括***等。

(5)五、六月间气候变暖时,青蛙进行繁殖。试分析①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雌蛙闻讯赶来,这是     行为。②雌蛙和雄蛙抱对,这是        识别。③池塘里的蝌蚪密度过大时,蝌蚪能从肠里排出有毒物质,这种物质会使幼小的蝌蚪死亡。这种行为对于青蛙种族的延续是      的。

3.参考答案

(1)B(2)ABD(3)生来  遗传物质  蜜蜂采蜜  成长 生活经验  学习新的(4)语言 动物的活动、声音、气味(5)求偶 雌雄两性之间的 有益

4.简要分析

(1)动物行为是动物个体或群体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它不同于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如消化活动。(2)略(3)略(4)略(5)该题中第③小题易引起误解,实际上这是动物在种群密度过大时出现的种内斗争,有利于减少个体数量,使种群更健康地发展。

【小资料】

动物的化学通讯

有些动物能向体外分泌激素,叫做外激素。如性外激素。蚕蛾的雌蛾释放的外激素可借风力传播出去,以引诱雄蛾。蚂蚁外出时沿途分泌外激素作为路途标记。同一窝的蚂蚁或白蚁等社会昆虫能分泌特定的外激素供彼此识别之用。兽类也能释放性外激素。一些兽类在领地释放性外激素可警告其他动物不要进行它的“禁区”。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篇三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和通讯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寻找与观察身边的动物的社群行为,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通过提醒学生观察动物不要伤害动物,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前两节所学习的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行为大体上可以看作动物的个体行为。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独居的,至少在生殖时要和异性接触。在此基础上,群居性社会动物才进化发展出来。本节课通过学习动物的群体特点和动物群体内通讯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许多动物营社群生活,如昆虫中的蚂蚁、蜜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没有给动物的社群行为下确切的定义,但社群行为的概念贯穿全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通过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进而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书上介绍的白蚁是我国南方(广东、云南等地)热带的害虫,北方学生看不见;对于书上曾介绍的蜜蜂的组织,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养蜜蜂的经历,也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学生更难观察到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因此,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缺乏感性认识。在对动物的群体组织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学生难于建立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建议教师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剪辑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片,或预备幻灯片、投影片、挂图等,让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尤其重视白蚁、狒狒群体组织的介绍,进而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评,复习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或繁殖行为。

2.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或用幻灯片、投影片加教师的讲解引入新课。

3.阅读和思考:

先浏览课文。再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比较,将问题记下来。思考教师提出的思考题。

思考题:

①从我们身边能找到动物营社群生活的例子吗?

②为什么说“动物的群体生活不是同种动物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③你注意观察或聆听过动物的“语言”吗?

④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动物的社群行为”吗?为什么?

⑤动物的社群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⑥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把自己在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进行讨论。请小组长记下来在组内已得到答案的问题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

②讨论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欢迎各种不同的看法,欢迎争论。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将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来,并讲评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情况,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

②小组代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讨论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全班进行争论。注意: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有答案,或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

6.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提醒学生继续实施观察计划或完成实验设计。

【板书设计】

第四节(节标题略)

一、群体的组织

举例:白蚁、狒狒(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的群体生活。

特点: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不同职能。

二、通讯

举例: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等。

作用:群体内个体之间交流信息。

三、动物的社群行为

概念: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生活。

小资料

1.蚂蚁复杂的社群行为

①蚂蚁的“牧业”活动。

蚂蚁保护蚜虫。它们用触角拍打蚜虫的尾部,使蚜虫放出汁液,供蚂蚁吸吮。有些蚂蚁居然会将蚜虫“驱赶”到植物的枝叶上,使蚜虫得到食物,从而能有充足的汁液供蚂蚁吸吮。这简直是蚂蚁在“放牧”。

②蚂蚁的“农业”活动。

有些蚂蚁将树叶、动物的粪便等搬运到窝里,将其嚼碎铺平,使真菌在上面生长。蚂蚁以这些真菌为食,像蚂蚁在进行“农业”活动。

③蚂蚁的“蓄奴”活动。

有些热带蚂蚁能将身体较小的其它种蚂蚁的蛹大量俘到本窝中,这些蛹化成蚂蚁以后,承担这一窝的采集食物、喂养幼蚁的工作,成了这一窝蚂蚁的“奴隶”。蚂蚁的这种活动,像在进行“蓄奴”活动。

2.动物集群中的优势等级

动物集群中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等级系统。每个动物所在的等级地位是在个体之间较量后,根据胜负、强弱而形成的。课文中介绍的“首领”狒狒即属于优势等级。

群居昆虫有优势等级现象。像蜜蜂一样,马蜂也是雌性居高位。每年春季,几只雌马蜂一同采集材料筑巢。在筑巢过程中,各雌蜂展开撕杀,战胜者取得最高级地位。其它雌蜂不再战斗,处于从属地位。

群居的鸟类也有优势等级现象。一群母鸡中,总有一只居于优势等级。它趾高气扬,霸道地啄击胆敢在它身边啄食的母鸡,被啄者不敢还击,急速逃跑。公鸡也按实力排出等级。公鸡一般不啄击母鸡。高等级的公鸡能优先与母鸡交配,等级越低,越无优势,甚至无机会交配。

居于从属地位的动物,一般都安于其地位,很少有离群、另立门户的现象。

《不文明行为大曝光》观后感 篇四

今天,我们全校同学观看了这么一个视频一一《校园不文明行为大曝光》。视频里有许多同学在草坪上嬉戏打闹,其中还有我们班的同学。还有许多低年级的同学站在石柱和花坛上摇树枝。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看到了这些,我会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劝告他们说:“小朋友,站在这上面,一不小心会摔下去的。可是很疼的`。”还看到有些班级的路队弯弯扭扭的,有些同学食堂吃饭非常吵闹。

视频中也有好事的,有一年级小朋友在草坪上捡垃圾;环保小卫士在教学楼后面捡垃圾等等。看了这个视频我也反思自己:我平时做得也不好,有时会带零食进校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做得越来越好。

我想对班里同学说,从开学起方老师就要求我们做到食堂吃饭静悄悄,路队齐刷刷,晨读书声琅琅。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我们今后应该更加努力,做到方老师说的那样,每天进步一点,而不是留在起跑线上。请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加油!加油!”

《不文明行为大曝光》观后感 篇五

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过后,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不文明行为大曝光》视频观看活动。

我们赶紧坐在位置上,安静地看着,心中默默希望没有我们班的镜头出现。老师打开视频,开始播放了,我们目不转晴地看着,生怕落了一个人。第一个镜头是两个小孩在站花坛上,转来转去,追逐打闹,看着他们那样子,我真怕他们一脚踩空,摔落下去。还有一个小女孩,正站在圆石上招呼其它小孩,在上面做许多危险动作。接着,又闪出另一个镜头,是冯俊安和应俊杰几人,他们似乎在抓蚱蜢,走来走去。此时,我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又一闪,镜头到了厕所,同学们觉得很奇怪,老师怎么会拍厕所呢?这也太恶心了吧!可后来的场景把我们震住了:许多门掉了,锁坏了,还有许多没有冲走的“金条条”。大概老师也受不了那扑鼻而来的臭气。

这一幕幕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不文明,说明了我们的无纪律!所以现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让我们告别不文明,告别无纪律!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主要节律行为的分类。

3.了解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

2.动物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

3.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潮汐节律的概念。

2.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

蝶和蛾昼夜节律实验装置。

教法建议

学生虽然对一般动物的节律行为有些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地理解。因此,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应在课前做些更深入细致地准备。可在学生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和一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配合直观教具,逐步深化,突破难点。

没有到过海边的学生,对海洋的潮汐现象不甚了解,了解潮汐现象的学生也不一定了解潮汐的规律。因此,学生理解海洋动物的潮汐规律更感困难。这就需要从日、地、月的运行规律讲起,还要涉及到万有引力的常识。学生对潮汐现象及最基本的规律了解后,对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也就容易了解了。潮汐现象不是生物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一般了解便可,不必占用过多时间。

生物钟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是学生感到生疏的内容。在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基础上,说明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由于环境中年、月、日的变化有节律性,生命活动必然也会具有节律性。这种节律性像钟表一样,按照一定周期重复出现,时间很准确,但也可以延迟或提前,就像钟表一样。生命活动的节律在生物学中称“生物钟”,这只是一种比喻,应该使学生明白,动物的体内存在着类似钟表结构的器官,由它可以调节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还应向学生讲明生物钟在生物界广泛存在,每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能反映出来。

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时可以演示一个实验:捕捉活的蝶和蛾各5只,1只蝶和1只蛾放入一个纸盒中为一组,共5组。讲课时相继打开每个盒盖,蝶应立即飞出,蛾应无活动。以此说明,在正常的情况下,蝶类的生活节律是夜伏昼出,蛾是昼伏夜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哪些动物有社群行为?与单独生活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什么是动物的语言,举例加以说明。

讲授新课:

引言:日、月、星球都在运动。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昼夜节律

教师:人一天的活动有没有节律?

学生:有、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一日三餐。

教师:动物也是这样,大部分动物不是昼夜都在不停地活动,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有的是早晨和黄昏时活动。根据昼夜活动不同的习性,可以分为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有哪几种夜行性动物。

学生:夜行性动物有老鼠、猫、猫头鹰、蝙蝠等。

教师:空中既然有飞翔的蝙蝠,这时的空中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动物在活动?

学生:应该有大量的昆虫在飞舞。

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演示实验:蝶和蛾的昼夜节律。

这里有5个硬纸盒,每个盒里放着1只蝴蝶和1只蛾子。蝶类一般是夜伏昼出,蛾类一般是昼伏夜出。现在打开盒盖,看看它们的活动情况。

相继打开5个盒盖。应该5个盒中的蝴蝶全部飞出,蛾子全部不飞出。如果有的蛾子也飞出,教师可向学生解释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不是节律行为。可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和蛾子各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是飞出去活动还是藏匿起来了。

二、季节节律

以上学习的内容和看到的现象就是动物的昼夜节律。有些动物的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行为,这叫季节节律。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说明动物的季节节律。

学生:每年的初夏布谷鸟便叫了。秋季,许多鸟飞到南方过冬,明年再飞回北方。

教师:这说的是鸟类的迁徙。除去鸟类的迁徙外,还有什么动物的行为也是随着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蛙、蛇的冬眠,鱼的洄游。

教师:结合教材说一说大雁一年两次在什么时候迁徙,飞到什么地方,飞去干什么?

学生:每年秋季到来时,大雁便从北方飞向南方去过冬。第二年春又从南方飞回北方,进行繁殖。

教师:鸟类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有迁徙行为的鸟叫候鸟。如家燕、杜鹃(布谷鸟)、天鹅、丹顶鹤等都是候鸟。候鸟的迁徙和树木的发芽、开花一样,时间较为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了几天。像鸟类的这种季节节律行为,在许多其他动物也都存在,如海洋鱼类的洄游,温带和寒带蛙、蛇、蝙蝠、刺猬、土拨鼠(旱獭)的冬眠。有些动物只有在一定季节才发情、交配、产卵、育幼,这都属于节律行为。

三、潮汐节律

动物除随着昼夜、季节的变化发生节律行为外,还可以随着海水的涨落发生潮汐节律。到过海边的同学都知道,茫茫大海不但有永不休止的波涛起伏,一天之中,一月之中海平面都在有规律地起伏着。海面上升,海水向岸边涌来,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退去,叫退潮。潮汐就是海平面这种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潮水涨落的变化相适应。这种行为叫潮汐节律行为。

海滩上生活着一种招潮蟹,雄性个体右边的。螯肢特别大,像是拉提琴的姿势,也叫提琴蟹。落潮时,在海滩上寻找食物,海水再次上涨前10分钟便藏进洞穴中。潮汐现象有个规律,每天的涨潮、落潮总比前次晚来50分钟,招潮蟹出来活动和钻入洞穴中,每天也都推迟50分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把这种小蟹转移到没有潮汐更迭的环境中,既看不见海水,也听不见海浪,但它们仍然按照原来的时间钻入洞穴和出来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比的一次推迟50分钟。

除招潮蟹外,其他海洋生物有些也有潮汐节律行为。例如,牡蛎、蛤蜊在涨潮时张开贝壳在水小觅食,落潮时闭上贝壳静止不动。有些珊瑚、海生环节动物和一些鱼类,在海水达到高潮时才产卵。

四、生物钟

上面我们讲过的这些动物,它们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为什么在时间上会与环境中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潮涨潮落相呼应呢?公鸡在黎明前啼叫,招潮蟹在涨潮前钻入洞穴,大雁在秋季准时迁徙,旱獭准时进入冬眠。除动物外,许多开花植物也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开花的现象。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着节律性。这种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是生物体内化学物质变化的结果。这种节律像是有一个钟表在指示着时间,生物学家就把这种现象叫生物钟。

钟表可以拨快或拨慢,生物钟能不能加以调节呢?生物学家用蟑螂做了一个实验。蟑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昆虫,傍晚最活跃。把蟑螂放在实验室特制的箱子里,人为地用灯光把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1周,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里活动,这时室外实际是白天,这样等于把蟑螂体内的生物钟拨慢了12小时。这个实验说明,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因素可以影响生物体内生物钟的节律。

动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节律行为都是生物钟在起着调节作用,这是动物长期生活在光照、温度或海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中,适应这种节律变化的结果。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繁殖和躲避不良的生活条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掌握了动物的节律行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有益的动物,限制和防除有害动物。

小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节律行为。节律行为是动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动物表现最多的是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节律行为受生物钟的调节,是动物长期适应自然生活环境的结果。可通过下面两个题目来检查学生的了解程度:

1.什么是昼夜节律行为和季节节律行为,举例说明。

2.招潮蟹每天推迟50分钟出洞寻食和进洞藏匿,这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

第一册 3、10动物的行为 篇七

第一册 3、10动物的行为

第十节 动物的行为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动物个体或群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及其变化的一种适应活动。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都是十分重要的。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平时对动物行为有所觉察,但缺乏有意识的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动物的行为有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今后能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行为,并思考动物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能初步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在学生了解了动物行为的概念后,再以蜜蜂为例具体学习一种动物(即蜜蜂)的复杂行为。

二、课时安排

本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动物行为及动物行为的意义。

2.了解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列表法归纳知识。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体验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2.教学难点:蜜蜂的通讯行为。

三、教学准备

蜜蜂通讯行为的教学挂图或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见板书)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十节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成    员

数量

性别

工作

蜂    王

1个

雌   蜂

产卵

雄    蜂

少数几个

雄   蜂

交尾

刚出蜂房几天

成千上万个

发育不完全的

雌   蜂

稍大些的工蜂

再大些的工蜂

成年工蜂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的行为(   )

(A)青蛙鸣叫

(B)动物体内食物的消化

(C)豹追羚羊、羚羊跑避

(D)变色龙随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色

(2)蜜蜂社群行为的特点是(   )

(A)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

(B)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C)如果各个个体分开,将都能独立生存下去

(D)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指        就有的,是由身体

内部的          所控制的行为。例如          。动物的后天性行为是指动物在        过程中,通过       和        逐渐建立起来的          行为活动。

2.课后作业

(4)动物社群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通过各种不同的

交流信息的。动物的语言包括      、      、      等。

(5)五、六月间气候变暖时,青蛙进行繁殖。试分析①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雌蛙闻讯赶来,这是     行为。②雌蛙和雄蛙抱对,这是        识别。③池塘里的蝌蚪密度过大时,蝌蚪能从肠里排出有毒物质,这种物质会使幼小的蝌蚪死亡。这种行为对于青蛙种族的延续是      的。

3.参考答案

(1)B(2)ABD(3)生来  遗传物质  蜜蜂采蜜  成长 生活经验  学习新的(4)语言 动物的活动、声音、气味(5)求偶 雌雄两性之间的 有益

4.简要分析

(1)动物行为是动物个体或群体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它不同于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如消化活动。(2)略(3)略(4)略(5)该题中第③小题易引起误解,实际上这是动物在种群密度过大时出现的种内斗争,有利于减少个体数量,使种群更健康地发展。

【小资料】

动物的化学通讯

有些动物能向体外分泌激素,叫做外激素。如性外激素。蚕蛾的雌蛾释放的外激素可借风力传播出去,以引诱雄蛾。蚂蚁外出时沿途分泌外激素作为路途标记。同一窝的蚂蚁或白蚁等社会昆虫能分泌特定的外激素供彼此识别之用。兽类也能释放性外激素。一些兽类在领地释放性外激素可警告其他动物不要进行它的“禁区”。

(詹迪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7篇《动物行为观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范文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