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2023-07-10 08:24:10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以下内容是一秘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一秘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一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应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能够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共匪”、“赤匪”。这种诬蔑足以说明中共党员是在怎样艰难与危机中渡过的。更甚者,毛泽东曾被当做“赤匪”的第一号人物被通缉。这天的我们很明确的明白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共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的“匪贼”。可想而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唯一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这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的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应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著名的就是中共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走的“长征”之路。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

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就应去学习和发扬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二

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完成了对“红色中国”的实地考察,并将自己在苏维埃中国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个人简介记录了下来,著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在1936年,即国共双方之间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斯诺孤身一人来到了中国。他穿过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跨过长江,来到苏维埃地区去寻找红色中国。

书中的斯诺以第一人称所记述的东西,全都是当时苏维埃中国的实况。而且他是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红色中国”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书中的内容要比其他书籍更加真实与可靠。

在斯诺看来,“红色中国”有两点过人之处。一是军队,二是政治。当我观看外国电影的冲锋战时,可以看到大多是士官拔出指挥刀,大喊着让士兵们冲锋,而他自己却让待在阵地。但是当我在看抗日电影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士官们喊:“弟兄们,跟我上!”然后就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过去与敌人近身肉搏。这一点可以体现中国红军的勇猛以及团结一致,所以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

说到红军,那就不得不讲一下长征了。这本书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红军很有号召力。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民拥护并支持他们。就算到少数民族的地区也是如此。虽然当地的人民并不知道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队伍,但他们还是从心底认同苏维埃政府,支持中国红军。所以红军每过一个村庄,兵力和物资都有一定程度的补充。人民拥护共产党,红军保护人民,就是这样。这足以证明红军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和感召力。同时,他也表明了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爱人民,所以人民拥护他们。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后报效国家!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三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共匪”、“赤匪”。这种诬蔑足以说明中共党员是在怎样艰难与危机中渡过的。更甚者,毛泽东曾被当做“赤匪”的第一号人物被通缉。今天的我们很明确的知道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共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的“匪贼”。可想而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唯一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的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面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著名的就是中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的“长征”之路。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

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笔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业,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林道静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

以上的种。种,不得不使笔者在深有感触与热血激情的情况下,去阐发感慨:这是怎么样的党,多么伟大的党!纵有千万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红”这样的党,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但有林道静、保尔以及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血淋淋的人物存在,他们愿意为党的胜利倾注一切,就连出身在美国在生活背景、语言、习俗各方面有差异的埃德加·斯诺都从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身上,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在艰苦斗争 时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只为了他开始“信仰”的一切——党。

笔者阅读红色书刊并不甚多,但仅凭以上几个鲜活的人物以及《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时的艰辛与牺牲。我们就可以体会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体会党在斗争中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时的无限伟大!心系这样的党,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与自豪。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00字左右 篇四

最初邂逅《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它被摆放在书店一个非常醒目的位置,一看书名就感觉到与党的历史和中国近代史有关,但再一看作者是一位美国人,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开始读这本书。

斯诺作为一名外国记者,最初,他也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了陕甘宁边区。然而怀着冒险的心情,他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心毫无必要。这里绝对不是国民党政府所称的那样恐怖,而是恰恰相反,他在根据地受到了红军战士慷慨而亲切的款待,他与这些共产党人坦诚相见,与红军战士友好相处。通过和这些人的接触,作者深刻感受到了与国民党白区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他被这些甘愿牺牲自己、为民族解放努力奋斗的青年男女所感动。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所接触的这些男女战士中,有许多位是他“在中国十年以来所遇见过的最优秀的男女”。

他在书中谈到说:“与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长篇对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五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他带着:“为什么有成千上万人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红军能够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完成‘长征’这一伟大壮丽的史诗,为什么人民群众能够如此支持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红军”等等的问题走进红区。

最后他的疑问一一得到了解答,读完这本书也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因为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在一起,始终来自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了人民立场,紧紧地依靠人民创造了辉煌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党史,回望来路,始终葆有红色信念在胸口,让赤城的红色火焰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勇敢坚定地走向未来。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 感 篇五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

读后让既让我惊奇,又感受颇深。

埃德加·斯诺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到达中国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

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也是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在经历80多年后的今天,阅读这本书,似乎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

"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正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斯诺用朴实无华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苏区普通百姓的精神状态,他看到了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希望的所在。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它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这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史,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 篇六

说起贺龙,在我看来,他已经不是“人”,而是一个“神”了。

当时的贺龙被国民党称为“劣迹昭著”,但又是一个极力要争取的领袖人物,这两者看起来十分矛盾。

有人说,贺龙是个土匪,我对此坚决否认。大家想想土匪是什么,是做事粗鲁、纪律懒散的人,而贺龙呢,人家军官抽大烟、抢民女,他从未做过这等事,把治理得井井有条,令人敬佩。

贺龙是神,他神勇。

一次,他父亲带他去赴宴,父亲说贺龙胆大包天,有人还偷放一枪,贺龙面不改色,眼睛不眨,若无其事,客人拍案叫绝。这胆量也是无人能比,换作是我,早吓得魂飞魄散,可贺龙却如此镇定,少见!少见!

贺龙还有个传说。贺龙躲在湖南一个村里,有几个国民党人来收税,贺龙拿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左一刀,右一刀,把他们几个全杀光了,建立了一个苏区。这传说是真是假,已无从知晓,但是就凭他不怕枪声,能推断出这事多半是真的,人家这勇气不是吹的呀,贺龙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人。

贺龙也十分关心百姓和战友。

在行军路上,他总是背着受伤的部下,他也从不高人一等,他的生活与部下一样简单。

他爱百姓,他痛恨压迫者,所以会有许多民众千里迢迢来投奔他,这也正是地主土绅听见贺龙而逃跑的原因之一。这世上有多少军官做得到与下属平起平坐,又有多少真心实意关心百姓呢,贺龙这种品质十分可贵!

贺龙高大、勇猛、节俭、爱民、爱兵、谦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00字 篇七

在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的途中,我看见深红的玫瑰花;蔚蓝的兰花……每一朵花都宛如人境的仙女般美丽。在万千花海中一朵不起眼的红杜鹃显得十分别扭,整只花好像一阵风吹过,就为之折断。

天空阴阴沉的,乌云密布,倾盆大雨,暴雨像一只迅猛的凶兽扑了过来,但我知道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希望出现……在纪念馆里,我看着缴获的武器,我不禁想起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在百年前的革命年代,有一个青年出生在村子里,他受了六年的私塾教育,不满足这样的封建教育,留下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当时那个年代,军阀混战,地主当道。一一个像这样有志青年站了出来,在这片昏暗的大地上燃起了红色的曙光。

在国民党的铜墙铁壁包围下,外界认为红军只不过是几千名土匪罢了或者红军根本不存在。美国记者斯诺不过自己的生命危险进入了苏区,曾写道:"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险一下吗?","这个代价不算太高。"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在华南苏区,那里是红杜鹃盛开的地方,战士们曾在红杜鹃花丛里战斗,想到这里,我不禁对这杜鹃花产生敬意。在第五次围剿中,红军不得不长征前往陕北,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言。当红星照耀在西北,每个青年都号召起来,组成苏维埃政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红军的开支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是人民自愿捐款。

在"红小鬼"的那一章,我感慨万千。一群不到十八岁的少年能够认识到红军是替穷人打仗的,去主动参加红军。有一个十五岁的廋弱青年,曾说:"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够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我们只能想到面前的任务。"谁能想象到一个青少年能够走完这二五千里长征呢?我看到了原本黑暗的中国在这一颗颗红星照耀下,变得生机勃勃。

暴雨停了,我望向馆外,一朵朵红杜鹃迎风而起,在雨水的滋润下傲然绽发。

杜鹃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富贵堂皇;也没有水仙那样冰清玉洁,亭亭玉立;但它包涵着革命者的鲜血,更涵着中国年轻人耐心,勤劳的品质。

黑夜将至,红色的曙光依旧照满中华大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八

作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战士的重重疑问,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当时被恶意曲解的革命根据地,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然后他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记录下来。

我很诧异于作者竟然是个美国人,他对中国的热爱令我震惊。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 篇九

伴随着书中“未获解答的问题”,我跟随着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脚步,开启了探寻红色中国的旅程。

面对外界对红军的诸多质疑、猜想,斯诺没有选择人云亦云、就此罢休。他不满足于热心党人提供的现成答案,尽管进入红军地区比进入西藏还要艰难,尽管有国民党的封锁和追捕,尽管西北的时疫有五六种之多……但他没有顾虑这些,打了几针预防针,便带着笔记本、相机、胶卷笔出发了。

伴随着他的脚步一个个共产党领袖的形象与他们的经历,在我们面前一一展开。斯诺跟随着红军一起生活,这里没有咖啡、奶酪、蛋糕,只有小米和热开水。在这里,他见到了十一岁参加长征的“红小鬼”,还见到了六十四岁参加红军的老爷爷,他们都是穷人,红军帮助了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他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顽强、勇敢的红军,看到了红军过大渡河的智慧与英勇,他们得到了桀骜不驯的彝族人的联盟,他们爬过了子弹在头上飞的铁索桥,成功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没有先进而完善的武器,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共同的目标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这本书里,不仅有英勇的红军,还有无情的资本主义者。在农民的眼中,死亡伴随着苛捐杂税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辛勤劳动、奉公守法、于人无犯的好人会一个多月没有吃饭,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褶,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儿童们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像生了肿瘤一样……成千上万人这样死去,而地主老财却依旧有大批囤积的大米、小麦。因此人民起来斗争是必然的,只是没有组织和领导,而当红军出现时,他们把红军当作自由和希望,千千万万人欢迎红军的到来,千千万万人想要加入红军的战斗,一起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十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作为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中国今日,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知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毛主席的誓言,亦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们吃食普通,衣着简朴。受尽磨难。他们那璀璨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队!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应该像他们学习!

新中国建立在红军战士的忠骨上,今天的我们幸福安稳,不应庆幸,不应感恩么?向红军战士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愿你们的亡灵永存!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战绩。我们一定要发扬红军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10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