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体会优秀9篇

时间:2023-07-19 08:32:21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    这篇文章是小孩看完后第二天早上1个小时的日记,虽然写得不是很好,但一口气能写这么多,真是感觉小孩长大了,里面有些观点也非常清楚,理解能力还是不错的。    昨晚,我看了中国投入最大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电影的三个主人公:美国人John、国民党李军官、风尘女子玉墨。John是个大英雄,救了十二个女学生;李军官宁死不屈,死前杀了一群日本人;玉墨也可说是救了十二个女学生,因为她带头让自己顶替女学生,参加日军宴会。    在1937年,发生了南京大屠杀,有十四女学生和十四一秘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体会》,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一

还是今天才看到这部电影,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觉得很好非常好。从李教官救一群女学生为了守卫最后的南京时,从他本可以逃走却守护教堂时。当神父从一个避难人一个旁观者看到女学生们收到欺辱挺身而出成为守护者,我都由衷的感动着。我不知道什么是政治正确,我只知道这是战争中仍有的人性闪光,我觉得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是我曾经见过的同一种精神,是战士战斗到最后的坚持守护,是普通人在面对弱小被欺辱时的挺身而出,神父,玉墨姐姐,乔治,他们,都愿意把生的机会让给女学生,不是因为谁比谁高贵而只是因为她们更弱小更需要被保护,这只是一群孩子啊。

又想起开头的惨烈场面,不懈战斗的那些人,狰狞丑恶的日本兵,从尸体上踏过碾过的侵略者,被屠杀奸淫的百姓,这是我们永远应该铭记的历史,记得有一个微博让大家写下真正的现代史,不少人写日本人对他们的爷爷奶奶父老乡亲多么多么好而共产党才是各种抢,真是让人寒心啊,拜托这些人去看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那些亡魂,那些无辜者,最可悲的就是忘记。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二

国破家亡,商女当真只懂侬语唱后庭?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在这个严肃甚至危险的时刻,却还是如往常那般轻慢嬉戏。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们真的是在向乔治求助吗?

电影伊始,无论是乔治还是女学生,没有人喜欢她们,更别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热情的男主角,也只是冲着美色而去。她们粗俗、淫靡,与矜持、高贵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因此也不配踏入这片还残留这着的净土。

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些低贱的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没有想象的单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一句“姐姐们替你们去”只是为挽救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临走的前一天,她们高兴地让约翰为自己化妆,因自己从未试过的装扮而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如此模样其实正是她们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浓妆艳抹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最后送给妹妹们的一首《秦淮景》,又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或许被送上敌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最后电影的结局只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有学生的卡车逃出了南京,却并未交待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死也不能轻易解决的可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三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们祖国女性的残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风尘女子为救十三名女学生的伟大故事。虽然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只是电影效果,但是这确实是我们国家抗战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群女学生为了不接受日本人的庆功邀请而跑上天台想要自杀,然后那十三位风尘女子说“姐姐们替你们去。”的那一幕。她们知道要是真去了,前面等她们的是什么,但是她们为了保护女学生,毅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他们也很害怕,但是她们的“姐姐们替你们去”的声音非常的坚定而有力量,让人十分的安心。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他们当之无愧。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了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站了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让他也成为了英雄。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保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负韶华,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四

好久没看电影了,更久没认真看电影了。走进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找到座位,坐下。战争场面,像在玩真人版CS,感觉佟大为好酷,想想自己啥时候也去玩一次,或许当一次群众演员也不错,正当思绪乱飞,隔壁两小女孩讨论起谁是主角。随着剧情的深入,我的笨脑袋已经没有能力走神了,到剧情高潮的。时候,还好边上的两小女孩抽泣了,我看的也有些许的伤感,小差又来了------纯真真好,容易感动。一阵胃疼把情绪拉回来。剧情、情绪、胃疼交织在一起,Hold不住了,找纸巾。1号大厅的灯亮了,电影结束了,大家起立。我迟迟不想,可是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走出来,我还是顺着人群起立,披上外套的时候,心里一阵莫名的酸楚,我们都太幸福太幸福了,然后被推着出了影厅。

随着人流,一路走出影厅,说笑的说笑,沉默的沉默,我想此时那些说笑的人大多数应该是为了谈恋爱而看电影的幸福人儿吧,而沉默的,正如我,只是为电影而电影的人吧。从电影中走入现实,我像个尸体,绕着华丽的商场走了两圈,眼里看不到什么,停下来,靠着栏杆,写下一点感悟。

写完了,也回来了,再转转商场,风雅塘,婴儿洗浴的中心,ONLY,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

这个晚上,我做梦了,我梦见我有机会去做群众演员,可是我的小毛驴却没电了,开的我很累,很累,一直开到第二天醒来还没开到片场。

突然想起妈妈曾经说过的话,祖宗作孽子孙还,核泄露舒服吧?海啸爽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五

战争是丑恶的,生活中原本色彩艳丽、光彩夺目的东西到了战争年代都会黯然失色。战争是残酷的,人类最宝贵的生命到了战场上也可能只是一颗子弹的价值。热血、尊严、勇敢,当然还有恐惧、凄厉、胆怯,再复杂的情感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中都会被放大,哪怕是再矜持的人都藏不住对于残酷的惶恐。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沉重的,观影时的深呼吸成为我自己的主旋律。看到教导队员用血肉之躯与坦克相抗衡,看到队长用生命保护了女学生,让我体会到了激情,这不是比赛胜利时的狂喜、更不是日进斗金时的快感,它可能是废寝忘食完成工作时的推动力、也可能是跑马拉松时自己的呼吸声。总之它可能是一种很熟悉但很遥远、想抓住却又悄悄溜走的复杂情感。

交通部长的无奈被几句简单的台词演绎的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年代里,保卫不了国家、保护不了南京、我为自己的女儿考虑有什么错?”,想当慈父,却成为女儿痛恨的汉奸。想保护女学生,却连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住。他被日本人击毙的瞬间,我感叹这样一个会三国语言的高官,在战争年代的性命犹如草芥,可悲、可叹。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了站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选择让他成为了英雄,正像玉墨说的,他是一个胡子邋遢、烂醉如泥的英雄。活得长久虽然是主流的想法,但是如何有意义才是难题。

谁说商女无情,电影中的这十三位红尘女子各个有情有义,可以为了小战士冒死取琴弦,只是为了能赶在他临死前为他弹上一首秦淮曲。为了掩护姐妹逃走,已经中弹了还死抱住日本人的腿。最后说出了感天动地那句:要杀要剐有姐姐们挡着呢!这种爱早已超出普通的情怀,非但有情有义,而且至诚至真!

整部电影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生动传神,就连日本长官的无奈也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尾没有描述十三钗勇斗日本魔鬼的情景,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她们美丽的身影。影片对于细节也非常考究,战场的纷乱感就像身临其境般,观影完毕后让人感触颇深,非常值得观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六

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

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

以上是对日军自七七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历史的梗概。《金陵十三钗》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讲述的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遭受难以启齿的耻辱的大背景下,发生在一些平凡人物身上的故事。与此同时,正是发生在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故事,才拼凑成了,如洪荒一般的,一个民族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故事发生在南京一个小巷深处的教堂里。

自日军进攻南京起,威尔逊教堂似乎成了混乱不堪的南京里的最后一片“绿洲”。英格曼神甫为保障女学生的安危,把女学生“藏”在看似隐蔽的《圣经》工厂的阁楼上。

女学生们每日闻着枪声入睡,又随着枪声惊醒。

某日晨起,从秦淮河花船上走下来的窑姐闯入威尔逊教堂,企图藏身避难,保全性命,面对这群与教堂——这个神圣的地方格格不入的女人们,神甫及神职人员百般阻挠,场面混乱不堪,这些不知羞耻的烟花女子,都让看戏的女学生们臊红了脸。果不其然,烟花女子凭借着自己的花枝招展和谁也学不来的无赖劲儿,成功挤进威尔逊教堂——一个目前比安全区还有安全的隐蔽地界。

我想,让神甫放下抵抗姿态,让难登大雅之堂的烟花女子进入教堂,有这样两点原因——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最直接、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涕泪纵横且无赖的女人们让英格曼神甫无法招架,除了让女人们进来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其次,女人们的领队赵玉墨功不可没,书中写道:“女人跪着的背影生了根,肩膀和腰却一直没有停止表达。她说:‘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当您搭救:不过我们只是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配死的利落、死得不受罪。’”。我想,最令英格曼神父动容的,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坚毅不屈的背影,和征服神甫恻隐之心的一番话。这番话很有“嚼头”,值得让人反复阅读,反复咀嚼,反复思考,反复消化。这样的话像是出自一个烟花女子的口中,因为它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难听出,在她的思想里,“死”是有讲究的,而这讲究,是长时间的封建残余浇筑在她的思想里的。这样的话又不太像是出自一个烟花女子的口中,因为,这话语中夹杂着不屈的味道——虽是贱命一条,但也不屈于死在侵华日军的蹂躏下。面对百般求情,神甫自然会心生怜悯,让这十来个女人窝藏在厨房的地下仓库。

这番话便是出自赵玉墨口中,赵玉墨是一个不像烟花女子的烟花女子,她既有着烟花女子该有的婀娜的身姿和出挑的长相,她也有着烟花女子没有的识大局、有修养的气质和气节。

简单来说,她有着“商女不知亡国恨”中商女的美貌,但同时也知“亡国恨”,所以更不会“隔江犹唱后庭花”。可想而知,这样没有风尘气的风尘女子,必定是这十几个而入的窑姐中最出挑的;也是多年以后,女学生书娟的回忆中,

最无法忘怀的身影。

同时,这也必定是作者情愿花大量的笔墨去刻画的人物。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的神甫坚信“日本民族以守秩序着称,它们的军队很快会结束战斗的混乱状态。”所以,神甫认为这些女人在教堂里呆不久。

但是很快,日军无视国际战俘法——枪决中国放下武器的士兵、挑衅文明和人道的行为,使英格曼神甫认识到:占领军不会在三天内收住杀心,放下屠刀,把已经任他们宰割的南京接收过去。杀生已进入惯性,让它停下是遥遥无期的。英格曼神甫自己期待的“大乱归治”的迹象似乎永远不可能出现。

两个在枪决现场侥幸逃入教堂的两名中国士兵,使女学生和地下仓库的女人们更加了解且愤慨侵华日军的卑鄙和惨无人道。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日军枪决中国战俘的整个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是作者的姨妈——书娟多年以后听法比副神甫讲述的。

战争,尤其是带有侵略性的战争,很容易将人性泯灭,失去人性的人便不是人了,变成了一种嗜血的怪物,它们在肆意地残害另一个民族的生命、践踏另一个民族的尊严、掠夺另一个民族的财产、蹂躏另一个民族的女性之后心里竟不会滋生出一丝的内疚和惭愧。

在教堂里的每一个人,无一不是怀着“日本人不会侵犯美国教堂”的侥幸心理,以此来求得心理安慰。但已失去人性的侵华日军怎能让他们如愿?

在后来的几天里,日军三次闯入教堂。

第一次,它们掠走了英格曼神甫的福特老轿车,和大量的粮食。

第二次,它们掠走了教堂伙夫陈乔治,和侥幸存活的中国军人的生命。一直处于中立地位的美国教堂,也因此失去了其宝贵的中立地位。这直接造成了日军盯上威尔逊教堂,发现女学生,并第三次“造访”威尔逊教堂。

第三次,日军“造访”教堂,企图“请走”正处妙龄的女学生。十三个风尘女子扮成女学生的样子,随日军去参加了所谓的“圣诞晚会”。女学生们成功逃生,而曾让女学生们嗤之以鼻的窑姐们不知去向。

抗战胜利后,一个名叫书娟的女学生一直没有放弃调查十三个女人的下落……

整篇小说的梗概大致如上。

这十三个女人就是金陵十三钗,她们是像秦淮八艳、赛金花一样,在文章中做正面人物的烟花女子,但作者并没有对她们进行过分的讴歌和夸张的赞美,而是用及其真实的笔触去描写这些性格迥异的女人,把她们的浪荡不羁,妖艳魅惑,风情万种刻画得出神入化,也把她们的不拘小节,有情有义,惹人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本小说,仅仅记录了南京沦陷后,一周内发生的故事。但通过作者对人物淋漓尽致的刻画,能使读者对“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上的名词,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讲述了姨妈书娟和她的13个女同学在十二月的南京经历的点滴。在读书的过程中,这些点滴就如流水一般,顺着你的毛孔,浸入肌理,直达灵魂最深处,引起共鸣。

“值得一读”不足以凸显它的价值,它更值得每一个人,尤其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去进行深入的剖析。让书中的每一个文字给予“民族骨气”的又一次重生,给予人们对“战争”的又一次反思,给予人们对“历史”的又一次深刻理解。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100字 篇七

“她们把秦淮河的脂粉味带进了教堂。”

一群让人生厌的女人。

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会为了一根琴弦而用生命犯险,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愿意用命去护着一群抗拒她们的孩子。人性——这是我在她们身上最为触动的一点,也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一点。我不想谈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纠结这种宏大的主题,我只想说一说电影里的这群人体现出来的人性和感情。

张艺谋在电影里,用了很多反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将这份人性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得那么动人。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们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们都有缺点。那个来教堂收殓教父的外国人约翰,贪财,好色,怕事儿,应对男孩的免费修车请求不为所动。这样的一个人,在日军闯进教堂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来,把那群无力的女学生丢在外面。但就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用还在颤抖的手撑起了教堂的红十字旗,大声控诉日军的罪过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将那群女学生护在身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同伴告知自我仅有唯一一个机会离开南京时说“我不能抛下那群学生”。当然还有那群女人,我还记得她们因为怕死把全身是伤的军人赶出教堂时的气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们代替女学生赴死时的难过。

这样先抑后扬的手法,让这份人性更加动人。电影中的每一个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个特征,都有着一份生命的鲜活。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电影背景便免不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痛。电影的开场就是女学生在战争的狼藉中逃命,身后是狰狞的日军。导演在电影开头就不遗余力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残忍。其中中国军人排成队,用身体挡住坦克,让爆破手尽力接近坦克的画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后的祖国啊,付出那么多条生命才炸掉了一辆坦克,而敌人后面还有很多辆坦克。张艺谋是细节处理的高手,他让紧接补上的那辆坦克只在镜头里出现一小部分,但已经足够刺痛人心。

那十几个女人的出现让我们短暂地忘了这份残酷,将欢笑和生机带进了教堂。敌人是野蛮的,军人是冷酷的,女学生是惊恐而苍白的,仅有这十几个女人是鲜活的,笑嘻嘻的。她们来的时候是笑的,包括最终决定代替女学生赴死的时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点泼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来“婊子无情”“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骂名。她们在笑,约翰教父在强装地笑,女学生因为逃过一劫在笑,她们都在笑,笑得让我们差一点就相信了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还有机会回来,直到小蚊子上车前突然爆发的哭喊,我们才突然醒悟。

导演一向没把主角刻画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个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诉观众,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会怕死,但即使这样她们仍然选择赴死。最终她们离开教堂时,镜头从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钗们穿过地上大大的红十字架一个个走出去,红十字架是救赎、生命的体现,这样的镜头让这一次离别充满杯具和讽刺色彩。

电影结束了,人们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八

《金陵十三钗》紧紧围绕“南京大屠杀”中,为拯救十几名教会女学生而展开的故事。国军残余士兵,为拯救被日军追逐的女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让女学生们逃进了战场上唯一残存的外籍教堂;美国殡葬人士约翰。米勒(贝尔饰演),为阻止追逐进教堂对女生施行暴行的日军士兵,假扮神父,正气凛然,惨遭毒打;最后的国军英雄李教官(佟大为饰演),为分散教堂里日军的兽行,一人对付几十个日军,直到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一群逃难躲进教堂的秦淮青楼妓女,目睹女学生们为保护她们而引开日军注意力而惨遭欺凌,在看到女学生们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准备群众跳楼自杀的时候,在头牌妓女玉墨(倪妮饰演)的提议下,顶替女学生们前去“赴日军庆功宴”;理解神父遗愿保护女生们的陈乔治(黄天元饰演),在最后差一名额(因有两名妓女之前死于日军之手)的紧要关头,男扮女妆顶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书娟(张歆怡饰演)的父亲(曹可凡饰演)为了能让女儿离开血腥的南京,不惜倾家荡产并遭受亲生女儿的歧视,假作汉奸在日军中周旋,最后时刻没有暴露妓女顶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惨遭日军枪杀;最后,假神父约翰最后成功把十三名女学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车送出了南京。

整个电影的场景真实性再现,让观众是在精神极度压抑中看完的。从而,也让观众对那场人为灾难怀有极其沉痛的深思。更让观众对战争中人性的认识得到一种别样的感知。

但是,剧情场景的真实掩盖不了故事情节的虚假。首先,南京大屠杀时外国人的“安全区”都没有安全可言,何况一个小小的教堂。个性是日军士兵已经对教堂侵犯,并遭受了“一个人的重创(李教官的打击)”之后,更不可能有日军军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纯女学生与堕落妓女之间的矛盾开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之后却能和平共处,相互救赎,令人难于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难临头各自飞”,却被《金陵十三钗》演绎成了“大难来临,舍命救他人”的壮举,这能让人坚信吗?!虽然这样的主题是就应提倡,也务必提倡的,可体此刻对社会、对人生都“看破”的妓女们身上就更难以让人信服!

《金陵十三钗》最大的败笔是没有交待清楚妓女们顶替女学生们“赴日军庆功宴”的最后场景。她们的结局最终如何成了一个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也是画外音里书娟的“迷”,更让观众产生这真是个“壮举吗?”的疑问。已经花费六个亿,难道就舍不得多点场景让观众感受到妓女们“真实的悲壮”?从而让观众更多坚信她们的“伟大”?

好的电影务必具备三大条件:一是故事真实感人,二是场景艺术逼真,三是主题正派具有广泛社会教育好处。而《金陵十三钗》欠缺的正是第一条,故而,本人觉得《金陵十三钗》算不上好的电影,也不具备进军奥斯卡的条件。但是,《金陵十三钗》比起张艺谋前几年的纯娱乐“商业大片”来已有很大进步,个性是他又一次推出的这新一批第一次上银幕的年轻演员就给观众留下了十分震憾的深刻印象。期望张导再接再厉,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 篇九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依然无法释怀,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痛恨。尽管,南京大屠杀离现今有一段时日了。但每每看到这些片段,心里的痛根便会发芽。它告诉我们,国耻不能忘。

无法想象,那段日子,百姓是怎样生存的,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每天过着琉璃颠沛的日子,时常担心自己的安危。正如影片中逃忙的女学生,借宿的秦淮女子一般?但是,又有多少人像她们幸运?我看到,更多的是,横尸遍野。

但是,影片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尤其是小男孩决定假扮女学生那段。那是我的泪点。当一个孤儿被捡起信仰,重拾他的希望,也许,会改变他的一生。小男孩的成全,不是牺牲,而是一份可歌可泣的举动。

时间冲淡了许多,也许国人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已经没有那么深了,《金陵十三钗》就很好地给我们提个醒。但是,我相信影片带给我们的不是更多的仇恨,而是告诉我们,珍惜,正义,人性,情。

商女熟知亡国恨,赎幼之身永贞真,山崩地摧志犹在,兴我中华休忘魂。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