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谥号是什么

时间:2023-11-29 08:09:14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范仲淹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上下五千年的记载中,范仲淹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不仅文学成就突出,有各种文学传世,他的思想和政治理想,也影响着后世的很多人才。

范仲淹的谥号是什么

谥号是“文正”。

范仲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北宋神宗朝著名的丞相,因支持王安石变法,被罢黜,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范仲淹一生为人正直,故去世后被赐谥号“文正”,后人也尊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主要成就

1.治理水患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

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2.实施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4.整顿军备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防御工事方面,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同时,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范仲淹一个文臣为什么会涉及到军事

奉命于危难之际,文臣守边的范仲淹1038年的时候,西夏的李元昊野心渐起,登上了王位,并认清了如今的宋朝早已经是个空架子、千疮百孔。1040年,元昊经过了精心筹划后,发动了三川口之战。

史书记载西夏派遣了约10万军队前往三江口。由于军力悬殊加上战略适当,尽管在刘平、石元孙等人率领宋朝军队死战,却依然被西夏打败。

此时的宋朝可谓岌岌可危,这时候宋仁宗想起了这位忧国忧民还颇有才能的范仲淹,将他调到了前线。尽管当时范仲淹已经52岁,可是这位年过半百的文臣却创下了文臣守边的辉煌战绩。

到了前线后,范仲淹着手更改宋朝的军队旧制,改变赵匡胤设定的“更戍法”,而是将军队分为六将管理,分部训练并御敌。这种新的建制也让发掘名将成为可能,诸如狄青和郭逵被发掘了出来。

不仅如此,范仲淹还特别擅长搞团结工作。鄜延路附近有数量颇多羌部落,范仲淹“用利诱之,用情说之,用义交之”,拉拢了这些羌族部落,削弱了西夏的实力。此外,他还修筑了大顺城作为要塞抵御入侵。就这样,可算稳住了宋朝与西夏的边境局势。

随着西边战事放缓,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了京师。这位皇帝看上去也认识到了宋朝的弊政,开始推动了所谓的庆历新政。几十年的政坛和军旅经历让范仲淹认识到了北宋政治和军事乃至于教育的诸多弊端,范仲淹以参知政事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等建议,并开始了制度革新。

在新政实行的前期,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为之一新,各方面欣欣向荣,看上去颇有中兴的态势。可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宋朝的当权者却害怕了所谓的“刀刃向内”,开始打压这些支持改革的大臣,最终导致新政戛然而止。

大约又过了几年,范仲淹虽然身体不好、感染寒疾却依然坚持到颍州赴任,最终在徐州溘然长逝,结束了自己璀璨却又遗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