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

时间:2023-10-11 08:22:11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山东登州蓬莱人(一说祖籍是安徽定远人)。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诗人。

抗倭英雄戚继光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17岁的戚继光就承袭父亲戚景通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戚继光调任浙江,开始和俞大猷联合抗倭,期间戚继光招募义乌兵,组建鸳鸯阵,发明新式武器,训练军队,在岑港、台州、横屿等地屡挫倭寇,被朝廷升为都督同知、世荫千户。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二月,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仙游(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与倭寇的战斗中取得胜利,从而平定倭患。隆庆初年,戚继光被朝廷调往蓟门,任职神机营副将、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抵御蒙古入侵。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戚继光在家中病逝,享年61岁,谥号“武毅”。

戚继光留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作品。戚继光发明了新式冷兵器“狼筅”与新式火器无敌大将军炮、虎蹲炮等,为明朝末年的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保障以及古代的军事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史》曾评价过戚继光,认为他果敢刚毅。晚清著名启蒙思想家郑观应也曾评价过戚继光,说他既通晓阵法又精通兵器,是一个全方位的军事人才。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之前,浙江沿海地区卫所的士兵纪律松散、作战能力一般。戚继光利用金华、义乌的民众比较彪悍的特点,招募三千多名义乌士兵,并亲自训练义乌兵的军纪、战术、战技、侦察能力,培养士兵的战斗精神,创立了一套全新的阵型“鸳鸯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戚家军”,“戚家军”多次痛击倭寇。

戚继光的主要作品

1、《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有两种:一为十八卷本,一为十四卷本。一般认为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后,是戚继光早年在东南沿海抗倭时所作,主要内容是戚继光在浙江沿海抗击寇的经验总结。

《纪效新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如何训练一支能够完成作战任务的军队的问题,这正是此前任何一部兵书所不及的。戚继光正是解决了在自序中所说的“下手详细节目”,从而大大发挥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兵书中的治军内容,使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成为个系统而完整的军事学门类,为丰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

2、《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约成书于隆庆五年(1571年),是戚继光在蓟州训练士兵所用的教本。隆庆二年(1568年),他奉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保定、辽东、昌平四镇练兵事务。《练兵实纪》就是他这一段治军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全书共九卷二百三十八条,内容包括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练将等,前一部分侧重单兵训练,后一部分侧重将领的指挥艺术。卷首有戚继光所作的《凡例》专讲如何利用此书练兵。

又有《练兵实纪公移》,系送呈上司的公文。至于《杂集》六卷,其内容都与戎政有关,包括储练通论、将官到任、登坛口授、军器到解、车步骑解等,侧重兵器制解和营阵训练。

3、《止止堂集》

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文合编成五卷,即《横栗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止止堂集》以诗为主,也有戚继光“誓戒、祭告、奏凯、掉亡、纪行、赠答”等方面的文章。《止止堂集》中的诗文贴近现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

《止止堂集》对于研究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世风民情及思想文化都有较高的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衡文严格著称,亦称赞戚诗“格律颜壮,近燕赵之音。”

戚继光的主要成就

1、军事成就

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开始,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期间,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杀伤力,发明了狼筅、石炮、虎蹲炮和地雷等各种作战武器。万历八年(1580年),戚继光在蓟州修筑城堡时设计和创制了用钢轮来摩擦火石从而生火,点燃火药,最后引起爆炸的地雷。戚继光在吸取鸟铳和佛郎机炮优缺点的基础上,发明了管薄且细长的“虎蹲炮”,可以装填一百枚小石子或者铅子大仰角发射约500米的距离,如果上面用一个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可造成大面积杀伤效果。

戚继光对于长城内部的修建主要有两处。首先是造改烽堠台。烽堠台原本是沿海边境的小型守备装置,极为落后,仅装备几个碗口铳、几个手铳、几支火箭。戚继光到蓟州以后,对烽堠台加以改造。给烽堠台配备各种新式火器,包括直口铳、碗口铳、缨子铳等,大大提升了边境的防守抵御能力。

2、文学成就

戚继光的文学成就主要见于诗文集 《止止堂集》和两部兵书。戚继光的诗歌展现了戚继光真实的戎马生涯 ,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他的“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 ,未敢忘危负岁华。”(《过文登营》)等句怀古感今,追溯秦汉往事,展现了其忧患情怀和报国雄心。

同时,戚继光还有不少诗篇 ,展现了他对百姓民生的关注 ,如他写战后的宁德城虽然收复,却一片凄凉 :“孤城已复愁还剧,草合通衢杂藓痕。废屋粱空无社燕 ,清宵月冷有悲魂 。”

他的诗歌因事抒思,涉及了当时的许多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而他《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均用口语写成,以其卓越的军事思想和 实用价值为后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