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生平简介

时间:2023-11-07 08:32:37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王安石是宋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他也是有名的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是宋代官员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地位极高,位列宰相。在文学上,王安石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他的主张对宋代文风的改革至关重要。

王安石生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今江西新干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财政思想

这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方面。王安石为理财正名,提出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增加政府收入、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并重视节约开支。

2.立法与变法思想

王安石认为:法包括法律、政府政策、指导思想、政府规章等。法之善恶关系天下之治乱,立善法是致治的关键。鼓吹法令制度的改易更革,并以之为政治上最急迫的任务。法令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是法先王,而且必须是法先王之意;制定法令制度要从现实出发。

3.人才思想王安石批评国家人才现状,极论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提出独特的人才标准和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措施。

王安石两次罢相的经历

1.第一次罢相经历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主张大都得到了宋神宗的同意,但推行过程并不顺利,宋神宗也在保守派的不断反对下开始动摇。

从熙宁六年(1073年)冬到七年春,久旱不雨,各地发生灾荒,百姓流亡。保守派将此天灾当作攻击王安石变法的借口,惹得京师谣言四起。

翰林学士韩维在觐见宋神宗时,言道:“此乃举行故事,恐不足以应天变”,并将久旱一事归因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深信天人感应的宋神宗采纳了韩维的谏言,颁布了废除“青苗法”的诏书。

这道诏书是宋神宗站在保守派立场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指责,王安石深受打击,但仍坚持说服宋神宗。在此期间,司马光等人相继上书要求废除新法,这使得王安石觉得不得不辞去相位,不过宋神宗却不同意他的请辞。

屡次挽留无果,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宋神宗无可奈何地同意王安石的请求,罢免了他的宰相一职,改任他为江宁知府。

2.第二次罢相经历

保守派趁王安石解职,利用宋辽两国因划界而导致的紧张局势,大举进攻变法,在野的韩琦、司马光等人认为各项改革都要废除,甚至将王安石加强国防力量的改革视为导致宋辽两国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

不过,王安石虽然罢相,但政权仍掌握在变法派手中,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继续此前改革。不到一年,宋神宗又恢复王安石的相位,将他调回开封。

但是由于王安石和吕惠卿在官员任免等方面存在分歧,两人关系恶化。与此同时,随着变法的推进,变法派内部也在发生分化。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因“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变法得不到宋神宗的支持,加上变法派的分裂,王安石意志消沉,再次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