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真的没去过岳阳楼吗

时间:2023-11-09 08:12:25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范仲淹,字希文,曾用名朱说,他是宋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同时,范仲淹也是宋代史上有名的能臣,他高尚的节操也成为了后世很多人的榜样。

范仲淹真的没去过岳阳楼吗

写出《岳阳楼记》名篇的范仲淹,实际上从未亲眼见过岳阳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说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道出了古代士大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岳阳楼的著称于世,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范仲淹的那篇惊世著作《岳阳楼记》。能把岳阳楼的山水楼观,上升到如此思想境界,范仲淹真不愧为一代文豪。

《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范仲淹因主持“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官到河南邓州,而他的好友滕子京于此前的庆历四年春被贬湖南岳州,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其中一件就是重修岳阳楼。

为了提高政绩工程的知名度,滕子京遣人快马加鞭,给当世文豪范仲淹送去一封求援信,请他为刚刚落成的岳阳楼写一篇记,给他的唯一参考资料是一幅《洞庭晚秋图》。

当然,《岳阳楼记》之所以堪称千古名篇,绝非在于景色描写,而是在于思想境界。若要真正理解范仲淹隐藏在景色描写中的深刻寓意,我们就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

范仲淹的教育理念

范仲淹重视文教,尤其重视兴办学校。他认为教学制度应该将学习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主张劝学育才。

范仲淹不仅在地方认真推动学校建设,在主持庆历新政改革时,也把建设学校放在重要位置。在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学校建设都得到了推动。 范仲淹亲自建设的学校有广德郡郡学、苏州南园学宫、延州嘉岭书院、邓州花洲书院等。

范仲淹主张认真选择教师,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尤其强调“师道”。他还提倡学习儒家经典,主张用儒家经典培养治国人才,同时也主张教授算数、医药和军事等实用知识,培养相关人才。范仲淹晚年所创设的范氏义庄中,还特地设置义学,教授范氏一族的子弟。

范仲淹家族八百年兴盛不衰之道

说起范仲淹,很多人会想起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名爱国文学家,范仲淹不仅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给范氏后人树立了的榜样。

范仲淹家族至今已经有800多年,这800多年范仲淹的后代大部分都非常出色。做到这一切,全靠范仲淹8个字家训。分别是:自立、读书、清俭、行善。一个好的家风,能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