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优秀10篇)

时间:2023-08-26 08:17:35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那么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一秘范文整理的10篇《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篇一

回到下庄 英雄谱前告慰筑路牺牲群众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山,毛相林坐的小车在山路上盘旋,他的思绪从北京的颁奖现场回到了下庄的这条路上——

开工修路那一声声开山炮、村民坠崖那一声声哭喊、路基坍塌那一声声叹息、建成通车那一声声欢呼、游客进山那一声声欢笑……一下子涌上毛相林的脑海,在耳旁一遍又一遍回响。

“停一下!停一下!”车到鸡冠岭,毛相林下了车。这里建有英雄谱,上面有修路村民的名字,特别设置了筑路牺牲人员名单。毛相林怀抱“时代楷模”荣誉证书和奖牌,默默地伫立了几分钟,回头对杨亨双、彭仁松说,“这份荣誉属于下庄人,属于修路的村民,特别是6位村民,他们没有白白牺牲。”

“昔日登天路,今日致富路。”看着这副对联,再看看山路盘旋的下庄和谷底的果园、袅袅升起的炊烟。毛相林说,“我们一起努力,让下庄变得更美好。”

到家已是下午3点过,毛相林放下手头的东西,径直去了党员黄玉庭家。黄玉庭70岁,因患风湿残疾。当年,黄玉庭非常支持修路,也多次为村里的发展和治理提意见和建议。一有空,毛相林就会去找黄玉庭聊天,关心他的身体。

“毛主任领奖回来啦!”傍晚,毛相林从北京回来的消息在下庄传开了。村民黄全亚第一个冲进毛相林家要抢先看看他的荣誉证书和奖牌。60多岁的刘恒保也丢下锄头赶了过来。一下子,毛相林家挤满了邻居,“哈哈!你是我们下庄的佼佼者,下庄人的骄傲!”邻居们对毛相林说。

荣誉,没有让毛相林止步,而是让他更加干劲十足。接连几天,毛相林围着村头转了几圈,去看了柑橘果园、人居环境整治、污水治理项目,几项工作都进展顺利;同时又忙着张罗村里的扶贫扫尾工程和扶贫迎检准备工作。

“你上新闻联播了”“央视报道你们下庄啦”……最近,毛相林接到很多亲友发来的微信祝贺,“还有很多未接电话,我还没来得及看新闻。”

毛相林说,这份荣誉是对他的鼓励和鞭策,自己一定会努力把下庄建设得更好。

2022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二

回国后,他交给接待人员一份希望会见的人员名单,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学——邓稼先。因为他心中一直盘旋着一个疑问。1964年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举国欢腾,但美国学界一直传言这其中有美国物理学家的帮忙,杨振宁希望好友邓稼先能亲口打破这个传言。

杨振宁:希望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慎重起见,邓稼先在请示了周总理后,次日托人转交给他一封信,十分确定地告诉他,原子弹的成功完全是中国人自主研发。

杨振宁的弟弟 杨振汉:我大哥拆完信以后他就哭了,然后他就跑到了洗手间,整理了以后出来。

杨振宁:这是灵魂深处的一个震荡。当我知道邓稼先的回答以后,我感情上的冲动不是当时能够自己控制住的。

杨振宁的激动是有原因的,早在1945年出国前,父亲杨武之就曾叮嘱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在美国,读完博士并正在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杨振宁为了继续当时的研究工作,没有像邓稼先等人那样1950年就乘船回国,但等他想回的时候,已经回不了了。

杨振宁:我们当时已经想要回来了,但美国的总统杜鲁门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学生在美国得到理科功科博士学位的人,不可以让他们回国,所以,很多这种人被挡住了。

这一等就是20年。然而,在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在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翟荟:杨先生的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的一个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可能再过1000年,再过几千年,我们人类提到我们最重要的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不可避免要说到杨米尔斯理论。

学术界公认,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4个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他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

杨振宁:基本上每一次探亲访问,回国以后都有中情局的人或FBI的人来了解情况。

尽管不断受到盘查和压力,杨振宁仍然坚持每年回国一两次。他跟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领导人都多次研讨中国教育和科技上存在的问题,主张重视基础理论的发展。他十分关心新中国的科研力量,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成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学习深造,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

1996年,杨振宁接到了一份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请。

杨振宁:我从小在清华长大。这个要求我必然答应。

20_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20_年,82岁高龄的他,甚至主动为200多个大一新生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他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同时,他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以一片赤子之心进行谏言和批评,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感动中国10大人物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2022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三

她是一只听不到声音的“丑小鸭”,却依靠顽强的毅力变成一只令人称羡的“白天鹅”。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相继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还考上大学、研究生,并成为清华博士。我县唇语女孩江梦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今年29岁的江梦南,出生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在她半岁时,就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听力完全丧失。从此,她就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着口型读唇语和别人进行交流。

在十几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顺利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全部课程。

一个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为何要选择远在北方的吉林大学。江梦南说,一是自己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吉林大学,她说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同时,江梦南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最终,她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药学专业。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_年7月4日,郴州市宜章县政府会议室,“江梦南励志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而这一年的9月份,江梦南又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路上继续前行。

涅槃重生后的江梦南,如一只心怀大爱的凤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故乡。大学期间,江梦南回到家乡时,总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她以自己为例,鼓励这些孩子们积极进步,带动他们融入社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孩子们举起小拳头大声宣誓,他们的身后,江梦南笑靥如花。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篇四

近日,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芭蕉箐坪子村小组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这是张顺东夫妇继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后,获得的又一项荣誉。

从北京领奖回来,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儿子张光云商量起了在电商平台开店的事,开始计划接下来的新生活。

立冬过后,乌龙镇芭蕉箐坪子村的天气凉了一些。每天清晨,张顺东会和妻子结伴来到田间,打理自家菜地。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高低起伏的山脊,张顺东不时会想起以前自己和妻子一起去赶集的日子。

二十几年前,为了多赚钱,张顺东夫妇在村里开起小卖部。他脑子灵,背谷子去卖,再买一些杂货回村,放到自家的小卖部销售。每周逢一、四、五,天刚蒙蒙亮,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就出发去县城。

“天亮了再走,好摊位就没了,会耽误生意。那几年,村子到县城的路还没有修通,我们两个顺着山脊走去县城,别人走一个小时的路,我们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走到,每次去赶集卖货,来回都要走一整天。”这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

如今,芭蕉箐到乌龙镇、东川区的路都修通了,家家门前都铺了柏油路,从村子到东川城区,开车仅需40分钟。这个月,村里又开始进行雨污分流网管的改造,张顺东家旁边的部分道路也在其中。闲睱时,张顺东夫妻时不时地在家门口张望,“日子确实越来越好了!”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李国秀露出笑容。

今年,张顺东和李国秀把开了20多年的小卖部翻新,这也是村里唯一的杂货店。但这几年杂货生意不如以往了。“村里基本上只剩下老人了,一半的人家都是全家在外面打工的,来买东西的人少了。”张顺东说。

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俩虽然只有一只手、两只脚,但他们不等不靠,张顺东学会了驾驶农用三轮车,李国秀则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这两年,张顺东的腿又做了几次手术,再次截肢后的双腿,已无法再承担干农活的重压。他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家,帮助自己和妻子一起打开电商这道大门。

今年初,东川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负责人就曾带着电商负责人上门,为张顺东一家量身定制了电商发展计划。几个月来,张顺东和儿子积极参加了昆明市、东川区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张顺东从电脑如何开关机开始学习,在手机上下载了各种软件,一有机会便向其他本地电商“达人”取经。在老师的指导下,网上的“顺东商店”开起来了。

目前,他们的淘宝店铺“顺东云品店”已完成了7次直播,共卖出298份东川面条,其他电商平台的店铺也在积极接洽中,运营的两个社交媒体账号也积累了近5000名粉丝,下一步,他们准备在粉丝基数达到平台要求后,开启新的直播通道。

今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张顺东、李国秀家加盖起了云品电商直播间和刺绣工作室,从线下销售到网上销售,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开启了新的增收模式。

“感谢大家来到顺东云品直播间!”直播间里,张顺东常常对着镜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平时不太爱说话的李国秀就会接过话茬,让丈夫拿着商品在镜头前展示,而她开始介绍商品、回答顾客的提问。镜头外,张光云一面看着后台数据,一面给爸妈支招,教他们直播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虽然直播得不算顺利,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想认真做下去,通过自己的尝试为乡亲们带个头,把电商这种模式带进村,走出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篇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现代武器尤其是坦克的出现,对金属焊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埋弧焊、药芯焊丝电弧焊、电渣焊等自动或半自动焊接技术先后问世。

“不学好一门技术,你一辈子将一事无成。”刚接触焊接时,老师傅的话让卢仁峰深受触动,他不想碌碌无为度过一生,希望干出一番事业。老师傅干活时,他盯着看,默记操作要领;吃饭时,他甚至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试板,反复摸索操作技巧。

然而,就在他逐步成为技术骨干时,一次意外事件,让他的焊接人生一度跌入低谷——左手被剪板机切掉。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手,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中指、食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大拇指第二节保留了部分功能。

当时,别说是辅助焊接,就连端杯水都很困难。

那是卢仁峰最迷茫的时候。厂领导和工友们都劝他换个工种。要离开心爱的装甲战车,他舍不得;要告别让他痴迷的焊接事业,他更不甘心。

“一定要战胜这些困难!”这时,一种信念强有力地支撑着他继续从事焊接。

出院后,卢仁峰第一次试着举起焊枪。结果让他很失望,左手根本起不到辅助作用,焊上去的零件很难保持垂直、精准。他不得不反复割下来、焊上去,别人一次能完成的焊接,他要两三次甚至十次。

卢仁峰的心情五味杂陈。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小提琴家第一次登台演出,当乐曲进入高潮时,小提琴的g弦突然断了。他并没有停止演奏,而是不动声色地接上了另一首曲子,听众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没有人注意到断了的g弦,演出最终获得成功。

卢仁峰明白,现实生活中也有“断弦”的时候,演出中断弦,换新弦不过耽误几分钟,人生中的“断弦”却未必还有“新弦”可换。如果想要成功,自己只能尝试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

卢仁峰做了特制的加厚隔热手套方便左手卡住零件,用牙齿咬住焊帽护住脸部。每天他加练强化基本功,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起来后,牙齿咬出了血,脸部肌肉酸痛、冷汗直冒。等他完成一天的“功课”时,厂房里早已空无一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单手焊接,他一练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跃成为厂里焊接技术的技术大拿。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历了8次手掌修正手术,卢仁峰在与病痛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创新成果。

一次,某军品项目制造设备突然出现长达45厘米的裂纹,而当时市场上没有相应备件。“我来试试!”卢仁峰主动请缨。在没有相关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硬是在水中奋战了50多个小时,最终焊接好裂缝,控制了高压水流,成功修复了泵体。“带水带压焊接技术”,也由此诞生。

2022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六

亚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苏炳添一句话让所有人热血澎湃,而我现在就是那个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也许当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荒谬,但是三年后的东京,苏炳添让这一幕真真切切的实现半决赛,九秒八三,成功战胜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样,告诉世界,我来自中国,我叫苏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进十秒的只有区区155个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类,可已经超过550人啊,苏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两米零八百米,跑道终点需要48步,而博尔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这意味着,苏炳添同样冲刺的情况下,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如果说博尔特是非人类的壮举,那苏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

20_年,博尔特统治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苏炳添19岁,在所有人感慨为何跟博尔特同一时代的时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给了朋友,相信博尔特也看了今天这场决赛,那个险些曾经打败自己的中国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历史发起冲击,自律职业值得大部分运动员学习。

苏炳添的教练亨廷顿如此的评价,为了训练和比赛,他甚至放弃了陪伴怀孕的妻子,安胎带着30多岁的年龄,也是苏炳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连博尔特也选择在自己31岁的时候,承认他曾考虑过退役这件事,因为很多人已经怀疑他还能不能跑进十秒,他很不开心,想在在东京大干一场的梦想永远在他的心中燃烧。

他默念着把半决赛当决赛跑,于是,放下了,这次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我的天哪,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总有几次刻骨铭心的感动,而今天,苏炳添在亚洲的土地上,在两小时之内跑出两枪,十秒以内的成绩触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泪水,加油,苏炳添,希望你还能突破自己!

2022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七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吴天一成为第一个模拟试验者。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高度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_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青藏铁路开建,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运用于拯治青藏铁路建设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也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环境,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参与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五年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2022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八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向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更像一部荡气回肠的激情诗篇,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灵,感受着质朴真诚的心声,让我们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赞叹致敬,更凝聚着民族的正能量,点燃着美好的中国梦。

是的,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是一个不缺少英雄的国度,更是一个不吝啬感动的民族,整个颁奖现场,真情与感动交织,生命与伟大交融。十位“感动中国人物”就像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弓腰扛背,沐雨栉风,用粗糙的双手擦亮了爱心捐赠的“金字”招牌;无私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用无尽的善良为千千万万的宝贝照亮了回家的幸福征程;“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老人用一生的爱岗敬业创造健康生命的福音;刚刚过世的闫肃老人与人民始终心连心,唱出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世纪赞歌……当他们的故事一一呈现在眼前时,我们不由得感慨,感慨他们的执着坚守,感慨他们的毕生追求,感慨他们的艰辛付出,然而又不难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百姓中的一员,遭遇着人生的坎坷,经历着命运的磨难,但他们在逆境之中划出了人生漂亮的弧线,其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道德就是留给我们最好的一笔精神财富,有了这些,再普通的人生也不会暗淡,再沧桑的命运也会闪光。

整台颁奖盛典,真情涌动,大爱奔涌。爱祖国,爱得矢志不移;爱他人,爱得义无反顾;爱百姓,爱得全心全意;爱家人,爱得炽热如火。正是有了这份浓浓的爱,才有了工作中的勇于担当;才有了名利中的淡泊如水;才有了行动中的奉献自我;才有了家庭中的患难深情。久久地感悟着“感动中国”人物的不凡事迹,我们不禁汗颜于自身的渺小,为曾经的牢骚满腹而羞愧,为昨日的贪图安逸而自责,为以往的追逐功利而检讨。那么只要行动,就为时不晚,只要追逐的方向不变,只要奋进的动力不减,恪守本职也能升华价值,坚守平凡也能荣光无限。

感动中国人物,叩响大爱强音。在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骄傲与感动之际,我们也将面对新一年的明媚征程,不妨也用朴实的双手擎起爱的火把,不仅照亮脚下的路,也能温暖身边的人,我们由衷地坚信,爱的力量聚沙成搭,人人献出一缕爱的春晖,世界则会春暖花开。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篇九

卢仁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技师,一个为坦克缝制保护伞的人。一辆坦克的车体由数百块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长短焊缝多达800多条。当穿甲弹击中车体的时候每平方厘米会产生数十吨到数百吨的高压,如果焊接不牢的话,这些焊缝就会成为最容易被撕裂的开口。所以说,焊接质量是坦克装甲强度的重要保障。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坦克的驾驶舱,这是坦克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

一次意外遭遇工伤

几十年来,卢仁峰在焊接岗位上交出的一直是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却是他靠着一只手来完成的。

1986年,那时卢仁峰进厂工作已经7年了,靠着平时勤学苦练,他的焊接技术在一同进厂的同龄人当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当他鼓足心劲儿想大干一番时,一次意外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那时候的机器是没有感应器的,卢仁峰正在机器旁边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脚碰到了机器的开关,这个时候想抽出在机器中的左手已经来不及了。那一刻,卢仁峰没有惊慌失措,叫同事送他去医院。他右手拿着焊把试了试,并没有影响,这个时候才去机器后面把切掉的左手捡回来。

经过24小时的手术,虽然接回一部分,但由于神经部分损坏严重,手的功能基本丧失了。在医院里住院的卢仁峰让他的妻子把所有的书全都搬到病房里来,病房成了他学习的图书室。在别人看来是难熬的住院时间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学习充电的宝贵机会。一年的时间卢仁峰看了三本和焊接技术有关的书籍,正好弥补了他理论知识的不足。

老卢的口头禅:办法总比困难多

出院后卢仁峰重新回到焊接岗位,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只手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最难的是装配每一个零件的时候,总是达不到精准度,而且稍微一不注意就把受伤的手给碰了。这只受过伤的手稍微碰一下就疼痛难忍。

虽然受伤,卢仁峰骨子里却带着军工人的坚韧与乐观精神。对他来说面对的挑战越大,迸发的能量就越强。尤其是接图纸和接工程的时候,他很少针对别人的图纸提要求。在卢仁峰看来,但凡他能解决的,就不提要求。缺少工具他自己创新,焊接材料也是他自己研究。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老卢的一句口头禅。他的左手没有神经,没有知觉,总容易被烫到。后来他就想办法,到冬天冷的时候,里头加一个手套,外边再加一个,这样就在高温下焊接也不怕。另外焊接常备的手持焊帽,别人拿手操作很灵活,对卢仁峰来说却是很难使用。经过尝试,卢仁峰在这个焊帽里加了一个卡子,这样他就可以用嘴叼住,不影响右手正常干活儿。

热心公益热爱生活

这天下午,卢仁峰来到包头市某技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全方位认识焊接行业,并实地为他们指导操作。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卢仁峰也非常热心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他看来,让学生们及早地融入社会,少走弯路,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自从受伤以后,家务事基本上由妻子一人包办,卢仁峰则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除了逢年过节时做几个拿手菜,柴米油盐的事他很少过问。卢仁峰喜欢唱歌,在一些热闹欢庆的场合,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歌喉。对一些经典老歌他更是偏爱有加,卢仁峰说,老歌唱起来有味道,更有劲儿。

2022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十

1975年,抱着对祖国的怀恋,杨振宁第五次踏上回国的旅程。当来到北京后,除了与家人好友以及部分领导人见面外,杨振宁提出了自己的意愿:“我想再见_一面!”

可当时_的身体每况愈下,冠心病、白内障、肺心病等等病症折磨着这位老人,他很少再过问国家政务以及接待宾客。对于_身体恶化的情况和速度,杨振宁是难以知晓的,他只能从邓公等领导人的态度中看出,主席的身体状况并不好。带着这份遗憾和担心,杨振宁结束了他此次的访华行程。

1976年,杨振宁再次回国访问,他依然希望能够再见_一面。可他不知道的是,早在年初,_便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心梗,多次在死亡线上徘徊,甚至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需要通过鼻孔插管注入流食维持生命体征。

即便如此,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这位老人依然不顾病体,亲自批复文件,并每天关注着前线救援情况。直到去世的前一天,_依旧坚持着看文件,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9月9日零时10分,_停止呼吸,长眠于中南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当消息通过广播电视传向全世界后,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也得知了这个噩耗。刚刚听闻这个消息的杨振宁,十分的震惊和难以置信,他虽然知道_的身体不好,但没想到会糟糕到这种程度。眼中含泪,紧盯电视画面,杨振宁嘴里一直重复着一句话:“_是一代伟人,一代伟人呀!”他再也没机会与这位伟人面对面交流了。

突闻这个噩耗,不只杨振宁,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全都被一股悲伤情绪所笼罩。为了悼念这位开辟新中国的伟人,美国的华人华侨聚集在一起,于纽约为_办了一场特殊的追悼会。

接下来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杨振宁也出席了这场追悼会,并亲自执笔写下了名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追悼词。他眼中噙着泪水,一字一句地说道: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是一个农村整体破产,工业被帝国主义掌控的社会,用鲁迅的话讲,就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

面对种种压榨,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英雄人民进行坚决反抗,这其中带路的人一直都是_,在半个多世纪里,他始终是中国的舵手,是中国的指路明灯。”

悼词结尾阶段,杨振宁提高嗓音,用12个字深度总结了_的一生:“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是的,_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他的这个概括不仅引发了现场共鸣的掌声,更是让全世界为之动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10篇《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