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感(优秀8篇)
《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朴实平淡的自述,一个平凡人物的一生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一秘范文为您带来了8篇《余华活着读后感》,如果能帮助到您,一秘范文将不胜荣幸。
《活着》读后感 篇一
读的过程中我就在不断的问自己,不断地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福贵我会怎么选择怎么面对,我是否能够承受得住,亦或是我在什么时候会承受不住。很多问题,很多思考,这就是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意义。活着,应该是一种来自本体的意念吧。
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姿态活着,但是每个人活着的目的不一样,但其实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只要拥有活着的意念,就能单纯的做到活着,有生命。
福贵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什么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更是被扭曲的,可单单就是这样一个被毁三观的人,却幸运的被扭曲到了一种人生的理想状态。我猜,他也曾崩溃过,也曾麻木过,但是“活着”的意念,这种人的本性从根本上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历过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大悲之后,眼中也就只容得下幸福和快乐了。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抗争。
活着读后感 篇二
有的人看了标题估计笑了,啥时候了,还写读后感?还在校读书哪?
我也不想怼有这类想法的人。我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充斥了人们的头脑,灵魂与肉体早就不是一体。一个连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的时间都显得奢侈的人,看到这里你真的可以退出去了。
《活着》这本书是20xx年3月网购的,到今天刚好过去一年不止。因为听闻读过的朋友讲,泪点低的人不要去看这本书,所以一直不敢翻开。今年受疫情的影响,闹书荒,在收拾抽屉的时候找到的这本书。
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这个估计是编辑的意愿,跟内容很搭调。我记得这是我买的第二本封面是黑色调的书,第一本没记错的话是《黑洞》。
黑色代表沉重,我也就准备着沉重的心情读这本书(读书带着情绪才能快速入内容)。这本书薄,全文也就184页,我前后用了三个下午就读完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朴实,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和修辞,没有煽情。读完了,感觉作者余华用摄像机聚焦一个叫福贵的人,摄下了他的一生。摄影没有剪辑,没有背景音乐,没有添加任何东西,只有实录。
福贵从地主家公子沦为赌徒,输光家产,被迫参军,经历炼铁,饥荒,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剩下自己。全文都在历史的拐点聚焦福贵,线索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从一而终,在福贵身上,倒霉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但是福贵一直挣扎着硬是没有倒下,最后孤独一人,以牛为伴。读完是震撼的,觉得命运对福贵很不公,也令人想起一句话:有的人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读完后我将之前读过的《白鹿原》做了比较,《白鹿原》也是在历史的节点上写故事的。有人说《白鹿原》是现代版的《石头记》,写了白、鹿两家的兴衰。它更接近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经历,有些东西在上了年纪的人(60—80岁)嘴里都能在书中寻到蛛丝马迹,所以历史感,真实感还是很强的。且书中人物关系复杂,人物的爱恨情愁,尔虞我诈像电影一样精彩,捋顺还是费点劲的。
如果说《白鹿原》是彩色电影,那么《活着》就是灰色甚至是无声电影。《活着》它没有《石头记》《白鹿原》那样宏大的家族勾勒,甚至只能说是对福贵一个人的勾勒。但是这种近乎实录的勾勒其实最能触动人心,读完了,感觉自己就是某个阶段的福贵,代入感很强烈,你在《石头记》《白鹿原》那里是找不到这种感觉的。
好了,最后说一下,我之所以没把《石头记》和《白鹿原》放在一起比较,一是水平有限,知识储备还达不到那个境界;二是《石头记》我没有读完,因为读的是原版(未删减,非白话文),文字晦涩,人物众多,最后读到林黛玉进大观园那里就读不下去了。而且据说毛主席读四大名著,光《石头记》就读了三遍。伟人尚且如此,我觉得我这个水平,真的达不到评论《石头记》的火候。
文末,留一句《活着》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活着》读后感 篇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相似的经历的原因,便想关注一下你,听听你的故事。我小你几岁,但同你一般,生病+学生记者。
大学尚未毕业,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太敢想,生病之后我深知活着是多么重要,健康是多么重要,但我仍不甘心,想像个正常人一样考研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你所写的《活着》不同于余华的《活着》,但同样令我感动,我希望把最好的祝福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愿你平安愿我平安,即便你我素不相识,但希望能够给彼此力量。
活着的读后感 篇四
人越惧怕死亡,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实得活着,那不真实也变的真实了。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门前,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福贵终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牵绊,而女人又是坚强执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拥有时,人就会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时,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时的福贵再也不会不顾妻子了,他开始变的疼爱自己的妻子了。他们的爱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难夫妻,为了一家人活着,他们真实的在劳作。
这也许是上帝故意搞的一处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些许的生离死别,而后彻悟人生。
在战火纷飞时,福贵更想活。之后遇到解放军,他幸免回家,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福贵也许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看着眼前的一双儿女,福贵也许才真正体会到活着有多么的重要。眼泪是思念的载体,是欢欣的背面,是情意绵绵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余生相逢是让人感动的人生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运似乎并不赞赏他的坚强和勇敢,无情的夺取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在活着,因为还有家人。可理解的情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动物,再怎么受打击,也磨灭不了他真实的性情。福贵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我想,他已经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其实,福贵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那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而人总是被动的接受那个时代,人权也许遭到了上天都难以容忍的程度,福贵就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儿。个人虽然超越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而福贵却在那个悲摧的时代里好好地活着,带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活着》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也就越来越大,越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生活的意义与幸福的标准,永远没有答案。《活着》向我们昭示了平静从容生活的可能,绝望的不存在。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想起了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年轻时因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之后又频发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还说:活着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还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福贵一生的悲剧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说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其实,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懂,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刻意去懂,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
活着的读后感 篇五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们观看了电影《活着》,看完了我们心里都有很多感慨!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小说我没有读过,据说很沉重,不过通过这部电影已足以感受心头之重。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优的活着只是中国千千万老百姓活着的缩影,
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泪水中我们也有庆幸。
福贵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一部分人的命运。一个败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穷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变为贫穷,母亲的去世,巡演皮影戏被抓服役,参加内战,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死,都是那么惨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极力的维持中,命运和社会给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看得出来,生活没有丝毫动情,要给他一个完好的感觉。福贵居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晚年与妻子为伴,想这种可怕的生活。一个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无奈。深深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真是一个要自己必须回答的问题。
电影最后富贵的外甥孙给了我们最后的希望。所有的话语都汇成了那一句像儿歌似的略带疲惫的而又韵味悠长的话语: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一切都好起来了……
看完这个电影,我们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我们不再需要太多,我们活着不仅为自己,还为了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
活着读后感 篇六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贫,历经苦难,亡家、丧妻、失儿,而且还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他是幸运的,虽命运坎坷,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可他始终乐观而坚强地活着。他就是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小说时,心理特别难受,眼泪更是不争气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间,惊诧、怜悯、压抑。心头始终有种冲动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绝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难,谁人能懂,谁人能诉?
他的一生就如坐过山车,从人生的至高点——一个家缠万贯的富家少爷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间因赌博把所有家产拱手送与了龙二。从此,失魂落魄的富贵把日子浸泡在无边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打击,他始终没有被击倒,总是依旧热情地笑对生活,艰难地与命运抗争着。
读完最后一篇章,我脑中就不时地出现富贵的影子,一会儿是少年富贵飞扬跋扈的样子,一会儿是中年富贵忧伤绝望的神情,一会儿又是老年富贵祥和温情的笑容。我庆幸,我不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这个幸福和谐的新时代;我庆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妈爱着,在校老师疼着;我还庆幸,苦难没有打垮和击溃小说主人公,富贵在一颦一笑中向我们传递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是呀,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绝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是无与伦比的给予,我们又怎能轻言放弃?就如我们心目中的榜样: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扼住命运咽喉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退缩的杏林子。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地与命运抗争,去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带来的苦难,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想想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快乐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七
读余华先生的《活着》,我再度泪如泉涌……婆娑的泪光中,感受到的是卑微之人生命的神圣与庄严,主人公福贵让我肃然起敬!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夕阳余晖下,这位叫福贵的老人粗哑的歌声,混合着田间农人挑粪桶时扁担发出的吱呀声及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随着炊烟在农舍的屋顶上缓缓消散而逐渐退隐了……读完余华的《活着》,福贵和他牵着的老牛的背影却在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福贵”,主人公这个名字很符合我们中国人传统起名字时的寓意,乍一听,好像主人公大福大贵。可现实总归是现实——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祖上苦心经营勤劳节俭备置了二百亩地的家产,而福贵少时却是纨绔子弟,大肆挥霍,吃喝嫖赌,最后因赌博输光了所有家产,沦为穷光蛋。父亲被其活活气死后,一贫如洗的福贵不得已痛改前非,生活所迫不得不靠租用那个在赌场“赢”光他财产的龙二的五亩地来养活一家老小。
后来去城里为病重的母亲请郎中时,被国军抓去拉大炮。经历战火,大难不死,解放后土地改革,因祸得福,又重新分回他原来的五亩地。一家四口生活虽是清苦,却也其乐融融,有了盼头。其后厄运却接踵而至:先是十二岁的儿子在给县长夫人献血时,被失职的医生抽干血而死;大 跃进时,福贵一家三口像亿万普通人一样,只是由于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日子过得更辛苦而已。
女儿凤霞嫁了人,眼看一家人又充满了希望,而凤霞却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死去,留下了苦命的儿子——苦根儿;之后妻子家珍也因病离世,可偏偏在苦根儿三四岁时,女婿二喜在工地干活时又被水泥板夹死。无论如何这一老一少的生活还要继续,毕竟还是老来有伴,后继有人啊,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打头风。苦根儿八岁时,由于福贵的一次大意,苦根儿在十分饥饿的情况下,吃了过量的煮熟的豆子,结果撑死了。故事的最后只剩下福贵自己在茫茫的人世间踽踽独行,唯一和他相伴的是在集上买的一头比他还老的老牛……
像其他读者一样,这本《活着》不知赚取了我多少眼泪。福贵的人生跌宕起伏,往往生活刚有一点起色,厄运便重重地降临在他头上。使他的生活一次次跌入深谷,及至谷底最深处。比如:女儿凤霞自小懂事乖巧,美丽可爱,小时因高烧而成了哑巴,长大该成家时遇上心仪的偏头小伙子二喜,小两口刚过上的一段幸福生活。
偏偏此时,凤霞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去。之前儿子有庆的死也是这样,本来有庆就聪明乖巧,而后又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常常从学校光脚跑步回家,割草喂羊,增长了跑步的本事。一个早晨上学出发前还活蹦乱跳的孩子,到了晚上,作为父亲——福贵,却抱着一个小小的、发僵的、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的躯体,像梦,又却真实存在,一步一步往家里走,在晚上又一捧土一捧土把儿子埋至成一座小小的土坟……作为父亲这是何等的滋味!这种痛,非经历不能体会。
当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肆意流淌着,心像刀割一样。难怪有些读者留言:“泪奔啊,写得让人太难受了“;有的说” 有这么‘损’的作者吗,将来不得看了”还有的说“余华真是虐出新高度,福贵怎么那么苦啊!”自始至终,我的心随着故事情节,更是像过山车一样高高下下,起伏难平。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但是用在这里,好像根本不足以安慰自己这颗被作者“伤害”的心。福贵实在是太不幸了,似乎生活中所有不幸都降临在他的头上。可是余华在叙述这些不幸降临的时候,云淡风轻,平平常常,既没有铺陈,也缺少渲染,读着却让人感到揪心之痛。这真是——越残忍,越现实!这些苦难,是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起初我不太不明白作者何以如此“残忍而又冷静”地安排一个人的命运?直到后来想到一句话“人生无常,你永远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才蓦然发现余华写苦难的技巧是如此高超:冷静而又现实。只有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思索和了悟的作家,只有内心充满悲悯的作家,才会把苦难”赐予”得如此慷慨,如此平静。
对苦难的承受,也更体现了人生命的韧性及眼泪的宽广。命运的确给福贵带来太多的不幸,然而,和福贵同时代一同走过来的国人们有谁不是如此呢?也可能只是福贵更多些而已。生活中有多少欢乐,似乎也有多少痛苦。这也许正是所谓“平衡”的道理吧!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自古皆然。余华冷静的笔触,令我心生敬意!
年老的福贵跌至人生最谷底,只剩下一头比他还老的老牛与其相伴的时候,像许多读者一样,我也认为与其这样苟活着,倒不如死去,如此苦涩的人生有何意义?可是最后,富贵言谈举止所流露出来的是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是知足,是回味,是从容洒脱,是平静超然。
这些苦难和欢乐,在福贵心里却好似酿成了醇香的美酒,令其回味悠长,他啜饮一口后,又吆喝着老牛,从从容容地走向那个曾经充满满欢声笑语,如今却空落落的家……福贵的形象颇与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位悲剧英雄老人有几分相似之处——一样的坚韧,一样的朴实。也好似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此,生命的崇高和韧性,生命的意义,令人望而生畏!他们——这些苦难所塑造的新生命,常常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灵!
岁月,给福贵的人生带来过欢乐,更带来过无尽的的痛苦。欢乐而也好,痛苦也罢,最终都趋于平静。面对生命不可承受如此之重,福贵活出了一份平静与超然。对福贵而言,逝去的亲人永远活着,活在他的心里,他深爱她们!他更坚信:他也活在亲人们的心里!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别人怎么看福贵,对于他而言,这一切并不重要,可贵的是:福贵依然活着,活着迎接每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出日落!
正如余华在《序言》里所说”《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话之于你我,之于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亦然。
夕阳余晖下,”望着”福贵牵着老牛远去的背影,让我潸然泪下……
《活着》读后感 篇八
黑夜寂寂悄无声……
一个静谧得足以使人的灵魂出窍的夜晚,我坐在微机前读起了余华的《活着》,我完全融入了主人公福贵那不幸的遭遇之中,应对那接踵而至的,近乎"不可能"的苦难,我陪着主人公一次次的悲哀流泪、悲痛欲绝。小说字里行间所涌动的那股感情的潜流使我预罢不能,我读的昏昏沉沉痴痴迷迷颠颠倒倒……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悲惨的一生。福贵以前是一个阔少爷,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这一代,家道开始衰败,他爹爹生活奢侈、挥霍。而福贵比起父亲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吃喝嫖赌,无恶不做,最后在一次赌博中,上当受骗,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输给了别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起了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母亲由于过于劳累,生病在床,一次,福贵去给母亲取药,被国民党抓住,作为庄丁送上前线。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能够活下去。
生老病死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在读《活着》以前并不是没在书里接触过令人痛心的死亡。《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晓霞,《穆斯林的葬礼》里面的韩新月,这两个正值青春花季女子的死亡也曾令人唏嘘不已,田晓霞是救人时的意外之死,给人一种悲壮而带凄凉的感受!韩新月是死在病痛上,那病痛是冥冥中不可逃脱的网,一次次的治疗,一次次的失望,带给人的也是不断的揪心的痛,当她因病重死去时,反到让人觉得解脱了。《活着》里面的死亡比前两本书写的更加撼人心魄,惨烈的死、平淡的死、激昂的死、失望的死、意外的死……但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老福贵的儿子有庆的死: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之后连嘴唇也白了,有庆才哆嗦着说:
“我头晕。”抽血的人对他说:“抽血都头晕。”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
“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样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
我进去时天还没黑,看到有庆的小身体躺在上面,又瘦又小,身上穿的是家珍最后给他做的衣服。我儿子闭着眼睛,嘴巴也闭得很紧。我“有庆、有庆”叫了好几声,有庆一动不动,我就明白他真死了,一把抱住了儿子,有庆的身体都硬了。午后上学时他还活生生的,到了晚上他就硬了。我怎样想都想不通,这怎样也就应是两个人,我看看有庆,摸摸他的瘦肩膀,又真是我的儿子。我哭了又哭,都不明白有庆的体育教师也来了。他看到有庆也哭了,一遍遍对我说:“想不到,想不到。”体育老师在我边上坐下,我们两个人对着哭,我摸摸有庆的脸,他也摸摸。过了很久,我突然想起来,自己还不明白儿子是怎样死的。我问体育老师,这才明白有庆是抽血被抽死的。当时我想杀人了,我把儿子一放就冲了出去。冲到病房看到一个医生就抓就住他,也不管他是谁,对准他的脸就是一拳,医生摔到地上乱叫起来,……
有庆是一种平静的死,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自己也不明白原因的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里必定引不起重视的死,是社会的悲哀!我读到那里时,透过自己泪水模糊的眼睛,我又彷佛看到了那个个子不高的有庆、那个忠厚诚实而又倔强的有庆、那个无限的依恋着自己的哑巴姐姐的有庆、那个每日风雨无阻去割草维持家庭生活的有庆、那个每日舍不得穿鞋而抱着鞋上学的有庆、那善良的饱含着爱心护羊心切的有庆、那个饿的有气无力喝水充饥的有庆、那个第一次吃糖而兴奋的红了脸的有庆、那个寄托着全家人的期望勤奋读书的有庆、那个正直无邪营养不足而又用心去献血的有庆……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透过苦难来体会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转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余华活着读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范文的价值所在。
推荐文章:
- ·记事450字作文优秀7篇
- ·农家书屋作文(优秀6篇)
- ·桥的说明文【优秀4篇】
- ·春游的作文300字【优秀7篇】
- ·优秀满分作文600字【优秀7篇】
- ·游览作文400字四年级作文优秀9篇
- ·《雷锋》观后感(精彩5篇)
- ·中小学生作文优秀5篇
- ·描写春分节气的古诗词(精选3篇)
-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作文精选10篇
- ·关于爱情的个性句子优秀2篇
- ·写爱的作文优秀10篇
- ·五年级下册作文【精彩3篇】
- ·最新高中作文教学教案设计精彩10篇
- ·大自然启示作文400字优秀7篇
- ·学溜冰作文【精彩7篇】
- ·从一个微笑开始作文【优秀8篇】
- ·快乐的五一日记优秀9篇
- ·感恩的作文(优秀4篇)
- ·一个人走夜路作文400字【优秀3篇】
- ·阅兵观后感600字(优秀3篇)
- ·五一作文【精彩10篇】
- ·人生的作文精彩7篇
- ·《日攘一鸡》阅读答案及译文【精选2篇】
- ·我的梦想英语作文【优秀3篇】
- ·奇特的年轮阅读答案精选3篇
- ·寻找董黯观后感800字(优秀3篇)
- ·江苏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优秀5篇】
- ·形容四月的经典句子(精彩5篇)
- ·我的长生果作文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