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阅读答案(通用9篇)

时间:2023-05-27 13:17:44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一秘范文为您带来了9篇《《秋思》阅读答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 篇一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0、(1)绝句 律诗

(2)

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20、(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20(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3分)(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4分)

《秋思》阅读答案 篇二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下列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分别说出“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点,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惆怅之情。“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点明了时间日渐黄昏,与“夕阳西下”相呼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2。不同点有:①《秋》表达了孤寂惆怅之情,这种惆怅失落之情在后来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而《秋思》主要表达了羁旅之愁。②从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看,《秋》比较含蓄蕴藉;而《秋思》则有直抒胸臆的内容。③《秋》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而《秋思》的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④《秋思》的意境比《秋》更为凄清阔远。

《秋思》阅读答案 篇三

(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二)古诗词阅读(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秋思》阅读答案 篇四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 (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 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 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答案:(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秋思》阅读答案 篇五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3分)

16、诗人用浅浅的描述海峡,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7、【乙】诗中首句昏鸦的意象选择最有深意,最能表现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是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坟墓、海峡 家国之思 16.和诗人深切的故国家园之思相比,再深的海峡也变浅了。诗人这样写意在突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17、昏鸦即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乌鸦尚可归巢,而人却不能归家,这个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秋思 篇六

秋思

我出生在秋天,正是落叶纷纷而下的时候,外婆说那是她见过的最美丽的秋天,一片片金色的落叶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这一切都仿佛是为了等待我的降临。外婆告诉我,做人就要像落叶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这方面,外婆给我做了很好的典范。

外婆是一位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待人和蔼可亲,很受学生的欢迎。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粘在外婆身边,跟她去学校,随她去上课,那样就可以和很多哥哥姐姐一起玩了。再稍微长大一点,我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我就在外婆的班里学习,那时候我觉得外婆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外婆她什么都知道,外婆上课很生动,常常会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教我们唱歌,所以外婆的课总是最活跃的。外婆说她喜欢这样的课,她喜欢看我们笑。

可是老师终究有老师的责任,外婆不能一天到晚地陪着我。有一次,我感冒了,难受得很。本来以为外婆一定会像小时候那样抱着我去医院,并且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我,可是这一次,我失望了。外婆把我带回家,让我躺在床上,给我吃了一粒药,在桌子上放了一杯白开水就急匆匆地回学校了。她说快期末考了,她不能落下课。当时我难过极了,我想外婆一定是不爱我了,她不要我了。然后我就在哭泣中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了,外婆已经做好了早饭,她关切地问我怎么样了,想吃什么。可我一想到她前一天的“弃我不顾”就一肚子的气,所以我只是敷衍了几句,就上学去了。一连好几天,我都对外婆不理不睬的。有次语文课,她要我们用“希望”造句,我写的是:“我希望外婆永远对我好,永远爱我!”外婆的评语是:“外婆会永远爱你的。”也就是这句话,我的不满就烟消云散了。而在那以后,外婆就履行自己的诺言——永远爱我!只是我很快就升入初中了,我必须得离开外婆了。爸妈来接我的那天,我哭了。还是外婆好,她答应我每周日都来看我,所以上了中学我最盼望的就是星期天。只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

2005年的那个秋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在家里等待着外婆的来临,等来的却是外婆去世的消息。当时,我只觉得天塌了,到了外婆家后,看到外婆只是安静地躺在那里,脸上依旧是那么慈祥的笑容,我真的不敢相信,外婆就这样离开我了。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而美丽的秋天便成了我最悲伤的季节。外婆曾说秋天是最美的,因为我是在秋天出生的,而我说秋天是惨淡的,应为外婆是在秋天离开我的。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外婆是放弃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才离开的。应为她始终把她的宝贝外孙女和学生放在第一位。现在我不觉得秋天是悲哀的了,我要说,秋天是伟大的。应为外婆就像那秋天的落叶一样不是无情的,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个伟大的充满了想念的季节里,我要用笑脸去迎接那随风舞动的落叶,因为那是外婆从天堂捎来的充满着爱心的礼物。

渔家傲 秋思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篇七

渔家傲秋思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试题】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2009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参知政事,诗文俱佳,散文《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也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有《范文正公文集》。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表明边塞风景的奇异。

3、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泛指边塞所特有的各种声音。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荒漠上的孤烟。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3000多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暗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鉴赏】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这则宝贵资料告诉我们,范仲淹在庆历初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时,曾写过好几首反映“边镇之劳苦”的《渔家傲》。可惜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以“秋思”为题的一首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边塞奇特的自然景观,又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词的上片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写塞外乡思,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秋思”二字,是全篇纲领。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时指范仲淹驻防地——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防重地,也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作者此处实借鸟写人,边塞将士见此情景不由发出了“鸟且如此,况人乎?”的感叹,下阕写思乡之情实由此发端。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暗含当时与西夏的军事斗争,形势紧迫。“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出宋朝处于不利地位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要取得对西夏战争的胜利,谈何容易,也就暗示众将士归乡无望。“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的激情,壮志难酬的悲痛,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全都化成了这沉甸甸的七个字。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又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秋思》阅读答案 篇八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第9–10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画线句中,诗人写到了①之景,抒发了②之情。(2分)

10.卢纶《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与本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都写到“雁”。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二)(共4分)

9.①答案:夜寒霜重②答案:思念家乡(愤懑不平)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10.答案示例:卢诗借单于像雁群南飞一样仓皇逃遁,表达了边塞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范词借“雁去无留意”抒发了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凄凉悲怆的情感。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秋思》阅读答案 篇九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2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2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答:

参考答案:

2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

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22、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

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9篇《《秋思》阅读答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