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2023-06-05 08:16:00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一秘范文为您带来的6篇《变革读后感》,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变革之心读后感 篇一

在阅读了约翰。科特的著作-《变革之心》-后。理解了作者把这本书起名为变革之心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认为:必须要通过“心”去领导一场变革。在成功变革中,人们总是能设法帮助其他人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思维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科特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去领导变革,他认为这要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有效得多。也就是说,通过“心”去变革比通过“脑”去变革要有效得多。就是希望组织通过“目睹”和“感受”,激发出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抵制变革的情绪,营造乐意变革的情绪,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阅读此本书之前,本人认为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变革途径,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数据向大家展示变革的必要性,大家就能够接受变革,推动变革按部就班的实行下去,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光用“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从中得到的信息也不同,大家不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对于变革的支持力度就可想而知了。

万华从1978年开始筹建,到发展到今天,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发展靠什么,靠变革,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万华的变革历程。1978年万华开始筹建,1983年8月1日生产线开始投料,11月4日生产出合格产品,装置开车成功。但是在装置投产后,装置经常出现故障,一个月中停车的时间比装置正常运行的时间还要长,万华员工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故障的处理过程,这使大家都下定了变革的决心。怎么变,与世界其他技术供应商合作。但是目睹了几年的与其他技术供应商接触的经过,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在这个产品上靠技术引进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变革,靠技术引进变革为靠自主技术研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万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MDI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万华正处在三次创业二次腾飞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的变革。万华一开始变革的时候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公司再往何处去呢?在经历了连续的快速增长之后,是不是我们的企业已经走到极限了呢?这应当是很多员工心中的疑问。如何才能推动企业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台阶,如何让大家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不仅现在不要犹豫,以后也别犹豫,如何让大家都能够克服自满的情绪,再次全身心的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呢?万华提出了新的愿景:创建受社会尊敬,让员工自豪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通过愿景及相应的企业文化宣传,让大家豪情万丈,在心中再次接受这次变革。

另外在《变革之心》一书中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小例子—客户愤怒的录像带。

一客户抱怨某公司产品,声称向该公司提过多次,无人理会。该公司的负责人对客户解释说,可能是他们的员工不认同他们的抱怨。为此该负责人派了几名员工带着摄像机去拜访这位客户,并录制了一部长约15分钟的录像带。然后回公司后向其他员工播放客户的抱怨,此时,就通过目睹-感受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紧迫感。大家意识到原来客户的抱怨如此强烈。在观察这盘录象带的过程中,员工会:

1、目睹-得到非常具体的视觉化的信息(而非抽象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客户中有8%对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满意”)

2、从客户哪里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站在客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体会,接受到那些能够影响情感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使客户的抱怨形象化,在整个组织内进一步放大,从而及时地转化为员工的紧迫感,推动变革之心的形成。

上面万华和书中所述的两个例子都说明,在变革过程中应采取一些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能为人们长久记住、并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紧迫感的行动,否则它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变革也就不会顺利进行。这两个例子都是由眼及心。眼之所见,心之触动。科特在《变革之心》中强调“本书从始至终都在谈论情感对于大型变革的影响。”因为变革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变革的内容和流程上,而在变革之外的“心”上。

有句小品的经典结尾:海燕呐,你长长心吧。

我们可能一笑了之。

为什么要长心。

失恋的人会告诉你:爱过知情重;

醉过的人会告诉你:醉过知酒浓。

考场失意的人会告诉你: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过的人会告诉你:事非经过不知难。

吃一堑,长一智。长一智让你下次不重复犯错。长一心却能让你融会贯通而少犯错。

为了万华美好的明天,我们万华人都要拥有一颗变革的“心”

A.痛声疾呼,为子孙后代着想,号召大家拿出决心和勇气来

B.举韩国或日本共生发展的例子,激励大家转变观念

C.找寻合适的场景,给他们看以下图片

答案不言自明,这是卢广先生荣获20xx年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奖的系列摄影作品,相信每一个看到的人无不引发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如果你是一方父母官,想必你会跳出原来的框框--上面一味要经济增长,我有什么办法,感受到进行一些改变的必要吧

这种心理上的冰山一旦融化了,开启后面的变革程序,就相对容易了。

变革之心读后感1700字 篇二

在阅读了约翰科特的著作《变革之心》后。理解了作者把这本书起名为变革之心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认为:必须要通过“心”去领导一场变革。在成功变革中,人们总是能设法帮助其他人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思维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科特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去领导变革,他认为这要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有效得多。也就是说,通过“心”去变革比通过“脑”去变革要有效得多。就是希望组织通过“目睹”和“感受”,激发出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抵制变革的情绪,营造乐意变革的情绪,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阅读此本书之前,本人认为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变革途径,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数据向大家展示变革的必要性,大家就能够接受变革,推动变革按部就班的实行下去,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光用“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从中得到的信息也不同,大家不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对于变革的支持力度就可想而知了。

万华从1978年开始筹建,到发展到今天,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发展靠什么,靠变革,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万华的变革历程。1978年万华开始筹建,1983年8月1日生产线开始投料,11月4日生产出合格产品,装置开车成功。但是在装置投产后,装置经常出现故障,一个月中停车的时间比装置正常运行的时间还要长,万华员工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故障的处理过程,这使大家都下定了变革的决心。怎么变,与世界其他技术供应商合作。但是目睹了几年的与其他技术供应商接触的经过,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在这个产品上靠技术引进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变革,靠技术引进变革为靠自主技术研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万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MDI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万华正处在三次创业二次腾飞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的变革。万华一开始变革的时候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公司再往何处去呢?在经历了连续的快速增长之后,是不是我们的企业已经走到极限了呢?这应当是很多员工心中的疑问。如何才能推动企业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台阶,如何让大家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不仅现在不要犹豫,以后也别犹豫,如何让大家都能够克服自满的情绪,再次全身心的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呢?万华提出了新的愿景:创建受社会尊敬,让员工自豪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通过愿景及相应的企业文化宣传,让大家豪情万丈,在心中再次接受这次变革。

另外在《变革之心》一书中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小例子—客户愤怒的录像带。

一客户抱怨某公司产品,声称向该公司提过多次,无人理会。该公司的负责人对客户解释说,可能是他们的员工不认同他们的抱怨。为此该负责人派了几名员工带着摄像机去拜访这位客户,并录制了一部长约15分钟的录像带。然后回公司后向其他员工播放客户的抱怨,此时,就通过目睹-感受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紧迫感。大家意识到原来客户的抱怨如此强烈。在观察这盘录象带的过程中,员工会:

1、目睹-得到非常具体的视觉化的信息(而非抽象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客户中有8%对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满意”)

2、从客户哪里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站在客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体会,接受到那些能够影响情感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使客户的抱怨形象化,在整个组织内进一步放大,从而及时地转化为员工的紧迫感,推动变革之心的形成。

上面万华和书中所述的两个例子都说明,在变革过程中应采取一些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能为人们长久记住、并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紧迫感的行动,否则它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变革也就不会顺利进行。这两个例子都是由眼及心。眼之所见,心之触动。科特在《变革之心》中强调“本书从始至终都在谈论情感对于大型变革的影响。”因为变革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变革的内容和流程上,而在变革之外的“心”上。

变革之心读后感 篇三

领导者的一部分任务就是挑战现状,顺利实现变革,而如何实现变革?则是摆在每个领导者面前的一个话题!

TCL的李东生先生曾经说过:“企业变革要形神于道,道法自然,形神于德,厚德载物。”《变革之心》就是要告诉我们,怎样去发动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如何准备,以及用条理清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式和步骤,让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层,从企业的真实故事中,感受变革的必要性,从而促成行为与文化的变革创新!

“目睹-感受-变革”的流程,要远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流程更为有力,因为人是感性的动物,组织变革的关键是人心的变革,而人心的变革就需要先改变人的情绪。

大规模变革成功的8个步骤:

增强紧迫感。标志是人们开始意识到“好吧,我们的确应该改变一下了!”

建立知道团队。一支有能力来指导整个组织进行大规模变革的团队组建完毕,并准备开始工作!

确立变革愿景。指导团队开始为组织变革确立正确的愿景及战略。

有效沟通愿景。人们开始地变革的愿景和战略产生认同,并在他们的行动中体现出这种认同。

授权行动。更多的人能够并切实地根据本组织的愿景采取必要的行动。

创造短期成效。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人们进行变革的信心和士气被不断建立起来,抵制变革的人也越来越少。

不要放松。人们会一直不停地将变革浪潮推向前几你,直到实现愿景!

巩固变革成果。虽然传统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仍在,但新的行为规范还是确立了下来!

而如何在8步骤当中的每一步改变人们的行为,通过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目睹-感受-改变”的模式是成功的。

第一步,目睹,是为了帮助人们看到问题。通过一些戏剧性的、引人注意的情景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或者看到8个步骤中自满情绪、战略、授权或其他关键问题的解决情况。

第二步,感受,是致使人们的情感受到冲击。看到问题之后,人们的情感受到冲击,他们开始从内心深处做出反应,那些阻碍变革的情感因素开始消弱,支持变革的因素开始增强!

第三步,改变,标志是人们的行为开始发生变化,那些改变后的行为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相反地,如果采用分析-思考-改变的模式,其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

在实际操作中,任何组织都会出现阻碍变革的行为,第一种是由于错误的骄傲和狂妄而导致的自满情绪;第二种是由于恐惧而导致的自我保护心理,它使人们容易逃避现实,不愿意马上采取措施来面对问题;第三种是由愤怒导致的漠然心理;第四种是极度的悲观心理,遇到问题手足无措!

变革之心读后感 篇四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终于读完了翰科特的《变革之心》,感觉受益匪浅,其中,变革八步中的第一步:增强紧迫感,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任何一个企业在推动变革的时候,可能往往都会忽略这一步。

其实这本书最开始就说明了,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变革之心》这个名字。作者认为:在进行大规模的变革的时候,企业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绝对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是系统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是如何改变组织中人的行为。那些成功的组织中,改变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所以必须要通过“心”去领导一场变革。在成功的组织变革中,人们总是能设法帮助其他人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的感受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改变思维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作者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去领导变革,他认为这要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有效得多。有些组织进行变革的途径,基本都是: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数据向大家展示变革的必要性,大家就能够接受变革,推动变革按部就班的实行下去,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本书教给我们的确是:光用“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环境不同,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同,所以大家的感觉也是各部相同的,所以大家才会对变革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变革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也就是说,通过“心”去变革比通过“脑”去变革要更有效得多。希望组织通过“目睹”和“感受”,激发出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抵制变革,自满,恐惧等情绪,营造积极而又紧迫感的变革的情绪,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

在《变革之心》一书中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小例子—客户愤怒的录像带。

一客户抱怨某公司产品,声称向该公司提过多次,无人理会。该公司的负责人对客户解释说,可能是他们的员工不认同他们的抱怨。为此该负责人派了几名员工带着摄像机去拜访这位客户,并录制了一部长约15分钟的录像带。然后回公司后向其他员工播放客户的抱怨,此时,就通过目睹-感受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紧迫感。大家意识到原来客户的抱怨如此强烈。在观察这盘录象带的过程中,员工会:

1、目睹-得到非常具体的视觉化的信息(而非抽象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客户中有8%对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满意”)

2、从客户哪里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站在客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体会,接受到那些能够影响情感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使客户的抱怨形象化,在整个组织内进一步放大,从而及时地转化为员工的紧迫感,推动变革的形成。

其实,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人的行为。

变革八步:

第一步:增强紧迫感,最核心问题,并不是抽象的紧迫感,而是如何改变那些没有注意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化,并因而对自己看到的问题束手无策,或者是并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一味的抱怨的人,如何让人们意思到的确应该改变一下了。

第二步:建立指导团队,核心问题是那些变革领导者们的行为,尤其是如何建立人们对他们的信任和责任感。从而让这个团队来知道整个组织进行变革。

第三步:确立变革愿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能够为整个组织的变革确立明确的愿景和战略,对那些只知道如何规划,却不会确立一个能够使组织走向成功的愿景的人来说。行为上的变革是非常剧烈的。指导团队必须为组织变革确立正确的愿景及战略。

第四步:有效沟通愿景,如何使足够的人能够接受上级传达的愿景和战略,并付诸到他们的工作行动中。

第五步:授权行动,重点在于人们如何根据组织愿景来采取行动,因为对于有些员工来说,他们必须要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

第六步:创造短期成效,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人们进行变革的信心和士气被不断建立起来,抵制变革的人越来越少。

第七步:不要放松,在取得了一些短期成效之后,必须确立明确的方向和士气,避免自满,骄傲的情绪,保持紧迫感,这样人们会一直不停的将变革的浪潮推向前进,直到实现愿景。

第八步。巩固变革成果,传统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虽然,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确立了新的规范,传统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仍在,所以必须建立一股新的,支持性的组织文化以确保变革成果能够得到巩固,业务流程能够得到固化,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变革之心读后感 篇五

在阅读了约翰。科特的著作-《变革之心》-后。理解了作者把这本书起名为变革之心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认为:必须要通过“心”去领导一场变革。在成功变革中,人们总是能设法帮助其他人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思维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科特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去领导变革,他认为这要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有效得多。也就是说,通过“心”去变革比通过“脑”去变革要有效得多。就是希望组织通过“目睹”和“感受”,激发出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抵制变革的情绪,营造乐意变革的情绪,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阅读此本书之前,本人认为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变革途径,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数据向大家展示变革的必要性,大家就能够接受变革,推动变革按部就班的实行下去,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光用“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从中得到的信息也不同,大家不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对于变革的支持力度就可想而知了。

万华从1978年开始筹建,到发展到今天,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发展靠什么,靠变革,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万华的变革历程。1978年万华开始筹建,1983年8月1日生产线开始投料,11月4日生产出合格产品,装置开车成功。但是在装置投产后,装置经常出现故障,一个月中停车的时间比装置正常运行的时间还要长,万华员工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故障的处理过程,这使大家都下定了变革的决心。怎么变,与世界其他技术供应商合作。但是目睹了几年的与其他技术供应商接触的经过,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在这个产品上靠技术引进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变革,靠技术引进变革为靠自主技术研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万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MDI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万华正处在三次创业二次腾飞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的变革。万华一开始变革的时候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公司再往何处去呢?在经历了连续的快速增长之后,是不是我们的企业已经走到极限了呢?这应当是很多员工心中的疑问。如何才能推动企业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台阶,如何让大家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不仅现在不要犹豫,以后也别犹豫,如何让大家都能够克服自满的情绪,再次全身心的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呢?万华提出了新的愿景:创建受社会尊敬,让员工自豪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通过愿景及相应的企业文化宣传,让大家豪情万丈,在心中再次接受这次变革。

另外在《变革之心》一书中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小例子-客户愤怒的录像带。

一客户抱怨某公司产品,声称向该公司提过多次,无人理会。该公司的负责人对客户解释说,可能是他们的员工不认同他们的抱怨。为此该负责人派了几名员工带着摄像机去拜访这位客户,并录制了一部长约15分钟的录像带。然后回公司后向其他员工播放客户的抱怨,此时,就通过目睹-感受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紧迫感。大家意识到原来客户的抱怨如此强烈。在观察这盘录象带的过程中,员工会:

1、目睹-得到非常具体的视觉化的信息(而非抽象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客户中有8%对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满意”)

2、从客户哪里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站在客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体会,接受到那些能够影响情感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使客户的抱怨形象化,在整个组织内进一步放大,从而及时地转化为员工的紧迫感,推动变革之心的形成。

上面万华和书中所述的两个例子都说明,在变革过程中应采取一些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能为人们长久记住、并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紧迫感的行动,否则它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变革也就不会顺利进行。这两个例子都是由眼及心。眼之所见,心之触动。科特在《变革之心》中强调“本书从始至终都在谈论情感对于大型变革的影响。”因为变革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变革的内容和流程上,而在变革之外的“心”上。

有句小品的经典结尾:海燕呐,你长长心吧。

我们可能一笑了之。

为什么要长心。

失恋的人会告诉你:爱过知情重;

醉过的人会告诉你:醉过知酒浓。

考场失意的人会告诉你: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过的人会告诉你:事非经过不知难。

吃一堑,长一智。长一智让你下次不重复犯错。长一心却能让你融会贯通而少犯错。

为了万华美好的明天,我们万华人都要拥有一颗变革的“心”

A.痛声疾呼,为子孙后代着想,号召大家拿出决心和勇气来

B.举韩国或日本共生发展的例子,激励大家转变观念

C.找寻合适的场景,给他们看以下图片

答案不言自明,这是卢广先生荣获2009年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奖的系列摄影作品,相信每一个看到的人无不引发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如果你是一方父母官,想必你会跳出原来的框框--上面一味要经济增长,我有什么办法,感受到进行一些改变的必要吧

这种心理上的冰山一旦融化了,开启后面的变革程序,就相对容易了。

变革之心读后感 篇六

非常有幸地拿到约翰·P·科特的新著《变革之心》一书,使得我感悟加深,甚至为书中所描述的变革经典小故事所动情。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约翰。P。科特是世界领导与变革权威第一人的地位,其更主要的贡献就在于他说出人人心中都有个口中全无的理念与事实。他精辟、独到地归纳与总结出的领导变革的八个步骤,深入浅出、纲举目张、便于传播,容易理解。为当今各个组织推动内部变革创新的活动,提供了极具实效而又不乏经典的变革指导。

“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性与实践性”。其实,变革就是管理价值链的持续创新。是一个组织文化衰落的创新,管理结构老化的创新。尤其是组织内人性的真实需求与实践活动的情感行为模式的创新。当外部环境及组织发生剧变的时候,管理者必须持续地领导一个组织的变革。问题是,我们要领导一个怎样的变革?我们要变革成什么?实施什么步骤来取得变革成果?领导变革的本质是什么?

而《变革之心》告诉了我们,变革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困难的是变革领导者的观念与视角的改变,正如猴子不能总爬在树上,它得跳下地来才会变成人一样,手和脚的功能区别一定要在地上才能完成,这是一个自然规则。管理要按人性的本质,按实践的活动规律进行管理。深入研究人性内心的真实活动需求,并进行相应的管理,而管理的方式与内容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规则相符合。

变革的管理活动,就是要求领导正确的事,员工才会把事做正确。就是要深入去了解那些身处前线拼博的员工们的感受,知道他们想些什么?变革才能有所为。我们每天每事就是工作和生活在目睹—感受—改变之中。我们组织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如果是亲自目睹的,都会产生这种感受并影响自己的内在价值观,都会决定自己对事件的判断与行为。这个逻辑是千万个人都随时会经历的。这与看到的一些管理数据,进行分析思考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工作手套的小故事一样,演讲、文件要求再多也没有解决问题,而一次“手套”展示,悬殊的采购价格,足以令到所有的人目睹而震惊,这种“小展示”带来的“大变革”,更进一步证明了“少就是多”的原则。改变人们的行为要从人们的感受开始,变革就是要改变人们的情感,改变人们的原有习惯和行为,从而改变整个团队。领导变革成功要从简单开始,到简单结束,始终围绕从心开始,变革就能成功。因而,变革要从员工的人性、情感和心理需求去找到答案。

《变革之心》告诉了我,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去激励别人,改变别人,但可以创造一个使别人受到激励的环境与氛围。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自身的造血机能,一个组织也都具有变革的造血机能,但需要变革者创造一个发挥造血机能的造血机制和环境。变革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发展,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员工能发自内心地跟随变革团队,愉快地为变革贡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员工把变革当成是一种快乐时,手上的工作才会做得轻松,如把变革当成是一种指示、命令时,手上的工作就会变成一种苦役。那么,有谁会去服苦役呢?因而领导变革不是发布变革公文,不是依靠少数人的权力资本,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要创造一个使员工能体验挑战的价值,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常的事的良好环境,只有大多数认同的变革行为,才能形成文化的力量,才能成为新文化新习惯并进而被长久的固定下来。

《变革之心》中的34个真实变革的经典小故事,处处体现出一种境界,面对现实真相是领导变革者的首要责任,无论是从组织发动,创造紧迫感还是确定变革愿景,有效进行深度沟通,充分授权并创造短期鼓舞人心的业绩,一切都是围绕现实的实践而展开的,充分了解员工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了解组织内部各层员工的非权力状况,体会员工对愿景的目标向往,是领导变革者需要关注的。基层员工非权力,改变他们的感受如果是正面的,则他们就成为组织最坚强的盟友。反之则成为组织最强大的对手。组织不能以任何形式要求员工对变革的忠诚,员工也不欠忠诚。员工的忠诚产生于对领导团队行为的认同与信任,产生于领导团队自身的道德、信用与深度沟通三大要素。

因此,《变革之心》告诉了我这一基本规则,要推动组织尤其是组织的大规模变革,应该先清楚地了解组织内员工的内心感受、真实需求,应该以人们实践活动规则为准,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命令、分析数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6篇《变革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