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和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3-10-28 08:15:03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性格忠厚内向。

颜回和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行至陈国和蔡国时,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已经7天没有吃米饭了。

一天颜回外出要回来一些生米,便烧火做饭,饭快要熟了,孔子无意间看到颜回将刚蒸熟的白米饭大把大把旺自己嘴里吃,但是孔子装作没有看见,并没有立即阻止颜回。

颜回去叫孔子吃饭,孔子并没有提及刚才自己看到颜回吃米饭的事情,此时孔子想试一下颜回是否会说真话,便对颜回说:“我刚才梦见祖先,我们应该先用没有吃过的饭来祭祀祖先,然后才能食用。”

颜回惭愧地对孔子说:“恐怕不行了,这个米饭已经被我吃过了,米饭刚蒸熟时,我揭开锅盖,蒸汽将上面的灰尘冲了下来,正好掉在米饭里,我觉得扔掉了可惜,便自己把弄脏的米饭吃了”。

听完,孔子恍然大悟,内心责备自己竟然怀疑颜回,感到非常抱歉、惭愧,说到:“按理来说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亲眼所见也不一定是实情,也不能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但是自己的心也不能太过自信,要了解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谓,并非实情,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不能片面,应该一分为二。

内因和外因结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许不同,处理和分析问题,应该从实际出发,多方调查,全面分析。记住,自己的眼睛也许会欺骗自己。

颜回的主张

1、以舜为志

颜回认为舜是一个有德行和才能的君主,他具备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和品质。颜回认为认为舜天生具备了治理天下的天赋,他的德行和品质得到了天地的认可,四海之内的人民都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同时他也欣赏舜“无为而治”的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所倡导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颜回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表达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内修己德、外施爱民,这就是与舜之志相似。

2、道德修养

作为儒家学者,颜回极有可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他可能认为,政治家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来影响他人。

他强调忠诚、孝顺、正直和谦虚谨慎等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这些品质是一个人成为真正君子的基础。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德行和品德的人。

3、仁爱与仁政

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仁爱,即以爱心和善意对待他人。颜回明确提出“仁”是治国的核心准则,君主以仁政可以使国家安定统一。这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

颜回可能认为政治应该建立在仁爱之上,政府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实行仁政,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颜回强调每个人都应全心全力地实践仁爱之道,只有每个人都能尽心行仁,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这是他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核心主张。

孔子的主要成就

1、教育

孔子在鲁国广收门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其门徒有三千之多,其中有七十二人最有贤能。孔子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其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古代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2、谦谦君子

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以“君子”作为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标准。在孔子的理念里,君子要以施行仁义为己任。智勇兼备、胸怀坦荡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形象。在孔子的理念里君子既不是过于文弱的,也不是过于武莽的。君子应该是文气和质朴之气兼具,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这样的理念下孔子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弟子,以期将他们培养成“有耻且有格”的君子。道之以德即以道德教化来引导学生。齐之以礼即以先秦礼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3、注重美育

孔子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他将自己的文艺美学理念灌注于自己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孔子十分钟爱《诗经》,他经常带领弟子品读,并分享自己对诗的感受,同时让弟子提高对诗歌的审美水平。

并通过诗让学生在审美中生发出丰富的情感和自然地真情流露,让主体达到一种情感享受的境界,从而达到孔子所提倡的“内圣”。

此外,孔子还重视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咏唱诗歌。孔子希望通过礼乐的熏陶完善弟子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