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教师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4-19 08:02:39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一秘为您带来的5篇《《正面管教》教师读后感》,如果能帮助到您,一秘将不胜荣幸。

教师读后感 篇一

从20xx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着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五年多的时间,也接触了很多的学生,有时也深感班主任工作的不易。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此,我不仅仅是作为一名管理者,也是一名需要不断学习的学生,因此,除了上级部门安排的教育类培训之外,在平时我也会看一些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籍,从上个学期开始,我开始看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我也真正的走进了这本书里,从中汲取对我有帮助的内容。

初次阅读魏老师的这本书,我被书中朴实无华的语言所吸引。魏老师在书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告诉我们的是减少抱怨,多让自己提升的道理,更强调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我刚毕业的时候,通过特岗考试分配到了一个比较偏远的学校,说句实话,在我去的时候,那所学校已经是一所不断在走下坡路的境况了,学生质量比较差,好的学生基本都被不远处的私立学校挖走了,剩下的学生学习情况很差,我所经历的第一次考试,就让我大跌眼镜,因为我也并没有料到一个已经上了六年级的学生,竟然连二三年级的基础知识都不会,并且这种情况不是少数。在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曾经无数次的对学生发脾气,但是我发现我的努力并不一定会被学生看在眼里,没想到刚开始的日子竟然会是这样子度过的,我甚至怀疑,我是否应该选择这份工作呢?

在无数次的失望过后,也许我应该选择沉沦,也许我应该面对现实,但是我在一次培训的时候,有一位年长的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假如你的学生在毕业后在路上遇见你了,你有想过他会如何评价你吗?这句话对我的感触很深,至少在我心里,我还是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力所能及的让他们多练习、巩固,我希望自己能够对他们做到问心无愧,我是在真心的对待他们!

其实第一年带的这一届学生,他们的最后学业测试的成绩很不好,学生的平均分和镇里其他学校相比,差了很多,但是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这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无论学生的成绩和基础怎么样,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去抱怨,端正自己的态度,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学生,这种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的教师生涯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

现在,我已经调配到一个更大一点的学校,这里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好得多,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敢放松过我对自己的要求,我想追求一种心灵上的问心无愧,这就要求我无论面对任何的学生,都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拿出最好的自己去教育学生,少一点埋怨,多一点改变,多一点努力!

教师读后感 篇二

本学期学校为我们推荐了《一生用来做教师》这本书,无疑,这本书非常合适宜,为许多“颓废”的教师打了一针强心剂。这本书是由朱寅年、曾国华编著的,主要选取了当代20位杰出的教育界名家的故事,每个人包括事迹介绍、小故事、本人文选、本人语录四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他们的主要成就、主要思想等,真正阐释了封面所述的“用生命思考教育,用视野开阔教育,用行动改变教育”的真谛!

许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专家,绝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超的技巧,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刻,境界高远,才会逐步锤炼出高超的教学艺术。如:正因为立下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志向,于漪才能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才能潜心教研,教出自己的个性,才会成为中国教师的集体偶像;正因为认识到“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民主”,李镇西才成为优秀的班主任,他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还专设班主任一项,他的“法治治班”“民主治班”,让我深受启发……

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了更多名家的教学模式。这些教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各有所长,对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一定借鉴价值。如斯霞老师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魏书生老师的魏氏班级管理法等等,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了解借鉴,为我所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是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在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长孩子,成长教育。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做到真正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受教育!

书中于漪老师说:“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真正成长与发展,在于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作为一名任教20多年的教师,我愿意帮助学生成长,更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教师读后感 篇三

《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如果说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那么当我一翻开它,读了第一个案例,就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舍不得放下了,它就是王晓春教授所编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

在这本书中,王晓春教授对收集的100个经典教学案例进行了一针见血的点评。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许多老师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感觉到黔驴技穷。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自感受益匪浅。

针对当今社会有许多的老师都会感觉做好一名老师太难了。读了此书,我找到了答案,原因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太简单,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再来“修理”了。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在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教育过来呢!于是没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在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案例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教师读后感 篇四

一本好书,如同一泓清泉,甘之若饴;一本好书,如同一杯醇酒,闻之欲醉;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老师,在润物细无声的柔情中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

今年暑假,有幸品读了《做有灵魂的教师》这本书。这本书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每一篇文章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同仁们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反思,用饱含生命力的文字,记录着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青涩与成熟,失去与收获,可谓一路艰辛一路歌;领导们用他们缜密的思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吸引着我情不自禁的想走进他们的学校,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阳光海岸。

欣赏着他们的执着。我扪心问自己:年轻的我,这六年,你做了怎样的自己?

曾记得,6年前,你满怀热情,期待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于是,每天早晨7:00准时到教室,辅导130多名学生英语早读,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累了,倚在墙上缓口气;渴了,咽口唾沫润润喉咙。你心里明白,一分钟的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许就是一份进步的喜悦。为了给农村的孩子带去绝不逊色于城市的课堂,你每天练口语,查资料,像个淘气的小孩子一样一有时间就追着经验丰富的刘老师问东问西。你带领孩子将难读难记的对话编成小短剧,你学着巧嘴的史老师将重点知识写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你俯下身子,做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帮他们解决金色童年里的所有难题,即使那些别人眼中的“小怪物”,你也从未放弃。

付出总有收获,的确如此,那些孩子们,每天一个进步,深深地迷恋上了英语课和你,当然,家长们也对你夸赞不已。而你所教的三个班级,却从未拿过团体全镇第一。回忆着无数个与星光作伴的日子,你一直在心底默默哭泣。直到如今,你也始终不能放过没能拿第一的自己。如果那时的你读到《做有灵魂的教师》里,田保华局长的“有灵魂的教师,不会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册看成是自己的工资册和奖金发放册”这句话,又将是怎样的一番不放弃?或是重振旗鼓,更加脚踏实地?

曾记得,学校每学期都会为你发放一本学习笔记,浮躁的你有时竟然把它作为小儿科的游戏。幸好,后来参加的一次班主任培训中,杨瑞青老师《如何在农村当好班主任》中的一段话点醒了你“乡村老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我们要确保我们自己在乡村学校里面,不封闭、不僵化、不落伍。在农村工作,如果因为学校偏僻,信息闭塞,封闭了,落伍了,不成长了,说老实话,没有人能帮得了我们。如果真的落后了,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无论你曾经吃了多少苦,都还是要被淘汰的。”于是,你的学习笔记上从那时起多了原生态的自我反思和学习日记。这一点,值得你自己夸夸自己。

曾记得,校长给了你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少先队辅导员。不自信的你,畏首畏尾,总怕出问题。教学任务和少先队繁杂的大事小情,让你夜不能寐,叫苦不迭。然而一路走来,回忆着第一次别出心裁的演讲比赛,带给师生们的那份甜蜜与惊喜;品味着初接广播站时,为师生们送去的贴心而又阳光的歌曲;再看着学校室内外卫生整洁,纪律井然有序,最重要的是这一路走来书写在日记本里的点点滴滴……那一刻,所有的忍辱负重和焦头烂额,都不再是委屈。

现在,你才真正明白当初你为何没能拿团体第一,因为你没有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你没有努力到无能为力。

写到这里,心底有一丝欣喜:感谢六年来一直不懈努力、敢想敢干、踏踏实实不虚假,不停学习的自己,而保持一颗童心,积极乐观,不断反思,做一个太阳般温暖的人继续学习下去也将是我深深迷恋的身不由己。

感谢《做有灵魂的教师》这本书,读了这本书,你扪心问自己,于是懂得:做有灵魂的教师,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怀疑精神,始终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推进道德课堂,不断学习,勤作笔记,不忘初心,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

教师读后感 篇五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5篇《《正面管教》教师读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