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9篇】

时间:2023-05-30 07:59:19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一秘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一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大漠孤烟,冷冷的夕阳将那些马车的影子拉长。如血的余晖,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时,这块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飞,粗砺的黄沙击打着空空的石窟。呜咽的寒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此刻,这个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谈起这些人和事都会使我们感到心口隐隐的痛,我们恨王道士那个历史的罪人。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通过《道士塔》,通过那苍凉深邃的笔触,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与沦落。太多的眼泪已被戈壁的风吹干,然而那份美不会改变,纵使它曾经被无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说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烟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态同样使人可叹。

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赐予的,更多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是书中描绘的江南小镇却给我一种回家般的宁静。

历史对苏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发苏州》中,为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鸣不平。没有金陵的王气,没有森然的殿阙,没有沙哑的军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桥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弹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苏州,也有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有奋起反抗的一天。面对明朝腐的统治,苏州人一改往日的温婉,也如易水壮士般踏着血泊反抗,悲壮、义无反顾,令世人震惊错愕。然而当浩劫过去,苏州人依旧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桥依旧精致,桃花依旧鲜艳。隐者式的文化影响着这里的人,恬淡闲适是他们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却他们还有那副铮铮铁骨。深深庭院中,虚掩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西湖梦》中至情至性的苏小小,一生都在追寻着美,守候着清泉般透亮的净土,潇洒怡然的活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选择了最美的年龄。如同烟花,灿然绽放于夜空,即使陨落,也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唯美的痕迹。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了。苏小小对于美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那种对完美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

余秋雨曾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想必这就是他旅行的目的,写这本书的初衷吧。在旅途中,体味到了历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无奈。在旅行中涤荡心灵,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再壮丽的旅程也会隐藏回归的路线,漂泊的行者,是否也在守望着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二

阅读《文化苦旅》你会发现我们祖国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里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印迹,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奔泻而出。然而,一点点、一点点地品味这山、这水、这人,那深沉的沧桑也演化成长长幽幽的叹息!文化是一种内涵、一种深度,有时也是悲剧的见证。

《酒公墓》记述了张先生一生的无奈叹息:身为状元的后代,留学归来的学者,本有一个不错的教员职位。因故被青帮抓取做了师爷,后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断腿;后来又到一所学校教书,然而乡野学生却不能理解他所说的“爱”,只能无奈离开;从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后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称为“酒公”,无儿无女、孤独地走完了一生!

读完文章不禁感叹,可悲啊!在那个时代,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本应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应在社会上大有作为。却被一群对文化人没有丝毫敬重的“青帮”头目抓取做装点门面的工具:他们大概觉得占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这种整日打架斗殴、吃喝玩乐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内心?最后张先生用自己身体的残疾挣脱了野蛮。这时我想起了那句俗语“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时张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后来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为读过书的人,他们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他们没有见过世面,他们不能理解“爱情”怎么可以在带大家面前谈论;他们嘲笑他的出格……张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蛮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选择离开!

张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于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无奈!

联想到本书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飞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里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里只有饲料,没有鲜花!随着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动:愤怒、悲哀、无奈、苦涩……有没有苦涩的泪滴悄悄滑落?

文明不被理解、不被接纳,那是一种怎样的悲苦!

文化苦旅牌坊读后感 篇三

这个人凭借着他对蕴藏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这部令人赞叹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与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画的那个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精辟而畅达的感觉。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轻松洒脱,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生疏而又认识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一个曾经古文人们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个埋藏着千年秘密的沧桑老人。从“走向三叠泉的漫漫山道上,我产生了大容铸感”到“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湿淋淋的生命。”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宏伟,甚至是浩浩荡荡的气魄,不止冲击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说,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浑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寻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文物遗失的痛心与愤懑。在“阳关雪”中,作者寻阳关,忆王维,感受历史的凄美与哀伤。在“沙源隐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鸣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满怜惜与惊讶,然后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苦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对于文化的思考和追求,以及一种对于逝去的苦涩的回味。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下心来,将“文化”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四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对于平日想啃“大块头”而又拖延症作祟的我,碰到此书真觉是读书的莫大减压。

全书共收录散文37篇,一篇一景,一景一悟,由古联今,从今思古,将文人、文化、历史三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梳理于每一篇文章,读来让人感受到余先生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入思考。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五

《文化苦旅》是一部讲述了许许多多在中国部位人们所重视的地方的书。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它的所属者王圆簏即使道士也是历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物,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由于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之得一次次确如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剧,只是由于一个道士流浪至此并驻足引起的,由于他的私欲,从而导致外国“冒险者”以少数的银元换走我们住过大量的文化遗产,我好恨,恨当时政府官员的腐败与王圆簏的无知与私欲,从而导致如今我们的遗憾。

昔日的辉煌早就我们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辉煌被窃取了,那后果将怎么样……

因老一代创造的奇迹,才造就我们这一辈的骄傲,才是我们摆脱令人屈辱发指的历史。

但如今的我们仍以过去的光辉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历史会倒转轮回至当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屈辱。

这个问题不要问别人,而要问你自己,你是否要为自己的出现创造一份价值或是为他人的路上做点点星光……假如你仍为自己的私欲而奋斗,我要问你,这些东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带走吗?有一句形容人的价值及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六

文化之旅苦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阅读了本书的文字,希冀书中给予我清晰的解答,跟着作者余秋雨的文字,我随着他来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灵魂的丰富旅行。从道士塔、莫高窟、阳关、洞庭湖、庐山、都江堰、三峡、柳侯祠等多处名胜中,领略了许多神奇的自然山川风光,也与中国文化来了一场邂逅。

夕阳下朔风凛冽的塔群,它藏着无言的悲愤,源于一个时期愚弄的人们对文化瑰宝的`忽视因而造成的遗憾,王圆箓“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沙漠深处神秘安详的莫高窟,那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容纳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无量度的才情。初看阳关,凹凸的土地、繁星的沙堆,初思会觉普通无趣,后细想恍然大悟,那是温厚诗人赠临别友人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情怀阳关,它藏着某一时期人们绵绵壮美的情怀。“要末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的白莲洞,远在四川平原稳稳当当造福人民千年、那比长城历史还要悠久的都江堰,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供奉一代文豪柳宗元的柳侯祠,它的存在,让无数文人得以仰望、也激励着柳州的历代官员。这些我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在作者的文笔中,通过一段段或优美或冷肃的描述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它们,可以窥探它们的面貌以及被时间冲刷的些许痕迹,一堆平凡尘土、木材的堆砌,本该是平淡的存在,却因文化灵魂的注入,可以跨越时间、空间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远方,令人惊叹,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看了多处古迹后,作者还带我观看了他自己的文化世界,来到他的故乡,看了他老屋前的窗口,听他述说了儿时老师的故事、夜航船、牌坊的记忆以及信客这份满载希望却步履艰辛的职业。

粗略看完后,我顿感疲惫,因为阅读时不断冲入脑中书中的大悲愤大喜悦,读完后感觉他们一下子又抽离了出去,这种情感的体验确是让人心累。关于“苦”的答案,起初还是难得《文化苦旅》“苦”的奥妙,旅途中奔波劳累、美好的记忆容易消失这些就是作者所说的苦吗?思虑过后还是觉得不对,是我眼界过于小了,细想书中的内容,再看中国文化走过的路,才发现他说的不是个体、也不尽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悠久又庞大的文化——中国文化,在外漂泊、被埋于地下、易被摧毁难以保存这些都是它走过的艰辛,被历史“苦涩”的承载着,被无数人艰苦的传承着,像一个苦命的老者,经历风雨,苦行至今。

虽然书中文字多少是有些悲情哀调,但也有带着振奋人、激励人的力量,旅途很苦,对前行目标迷惘时,他说:“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所以未来的道路,我将如此话一般:爬,只管爬。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篇七

《文化苦旅》是一部带着游记风格的散文集。作者将旅行时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寻与思考。一步一景,一地一文,而每个地方都隐藏着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印迹。不同的地方,是散文集的“形”,而共同的对文化的探索,则是这本散文集的“意”,一脉贯通。

最令我印象很深的一景描绘的是莫高窟,在无垠的沙漠中,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有荒凉。但是,莫高窟的存在,却忽然给了这片荒漠一缕深厚的文明光亮。自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开通始,无数来往的路人,或想一见大唐都域的风采,或想一览罗马帝国的胸襟,都路过这里。玄奘也许在这里留下几卷经文,印度僧人也曾在这里描画飞天。千年以来,这里有着多少积淀的文化?

在1900年5月26日清晨,这些文化的一大部分被打开了。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无意发现了一个藏经洞,百万册经卷,带着已然沉封千年的历史和百年的冷寂,展现在它们已经陌生的世界前,才疏学浅的王道士带了几本书给地方官,但地方官员似乎对它并不感兴趣。于是,又一出造成中华民族屈辱的事件到来了,几个月后,陆陆续续,来自国外的探险者,面对王道士,就跟他们当年面对非洲的黑人一样,用几枚银元换得了几十箱的经卷,用几面镜子带走了无数绘画、雕塑,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

这是中华文化的损失。无数人愤怒地指责王道士和当时官僚的无知,可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始终令我遗憾的事。几年前,当我读《三国演义》时,看武将们在护城河边止步,在城墙下奋力拼战时,忽然想到,为何合肥有护城河,而无城墙呢?之后才知道,它在几十年前被拆除了。我还了解到,大多数城市的城墙或已荡然无存,或已只剩凤毛鳞角了。合肥的“鼓楼”、“钟楼”都已拆除,只留下一个个地名。这不也跟当年藏经洞经卷遗失一样,是我们文化损失吗?这无疑是对文化的破坏。我还能想起,当看到还算完整的西安明代城墙时的震憾。这只曾在电视屏幕上见过的城墙如此真实地矗立在我面前。呆板的屏幕如何能表现城墙的壮美?但也许,很多景色只能在电视屏幕上虚拟地展示了。当别人与我谈论曾经白水坝的麦田和流经这儿的几道河流和水坝,知道合肥曾经河道密布时,我似乎只能想象电视屏上显现出这些画面,而现实中却是不可能的了。

读完《文化苦旅》,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华文化是现实的,可触、可听、可亲眼看见的。它不只在书上,它不仅仅在屏幕上,它散落在各地。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它是现实的却很难。四周已少有它的踪迹,有的只是无数火柴盒似的楼。我们城市的现代化让千年的中华文化大大减少。而且,每个城市都几乎一个模样。读完《文化苦旅》,我们或许该重新对待我们的文化,不再让它损失,而让它发扬光大,只有强大的中华文化,才会有强大的中华民族。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八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篇九

冬季寒风凛凛的夜晚,世俗的喧嚣被吹散,在黯淡的灯光下,见到这般滋润蕴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默默端坐。夜雨的诗意中,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轻轻地触摸这泛黄的纸张,我踏上别样的旅程,有着文字这般安静的旅伴。 “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家眷,朝着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苏东坡沦落至此境地的原因,就是陷入了被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写信给皇帝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都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而这些言论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后,苏东坡就被定了罪。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贫瘠的国土上,绳子捆绑着一位伟大诗人。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苏东坡全部遭遇不知半点起因,怕连累亲朋好友,几度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但如果成了,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竟是一群小人。

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当时的国情——小人居多,嫉妒心理无处不在,朝廷内更不用说,君王没有过人的胆识,不能明察秋毫,轻易听信小人之言。“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苏东坡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他曾写信给李常来表达此时的感受,但刚写了几句又加上一句“此信看后烧毁”。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苏东坡无情地剥夺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目的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渐渐回归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山重水复,无言的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走走止止,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

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着我,感染着我。仿佛是旅程中的“苦”,实则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而今天,我要抛弃所有的忧伤和疑虑,踏着文化的脚印,去追逐无尽的潮水和漂泊在思想的云端。

每一次留驻都将是新的出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9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