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

时间:2023-10-13 08:24:18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后人,很多人从他们的思想中学习到了很多。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归纳起来,一是礼,二是仁。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也是我们从上学开始,就经常听到的话。

《论语·颜渊》中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儒家讲求“入世”,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孔子希望能通过实施仁政,恢复礼制,教化世人。

从而唤醒世人的心灵,使天下的人都能严于律己,遵守礼制,致力于修养自己的品德。

孟子的思想主张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其实,孟子的主张里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民本思想”。

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子在与鲁哀公的探讨中,曾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孟子作为亚圣,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但他觉得民比君更为重要。

“以民为本”是讲治理天下,而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则提出了“舍身取义”。

孟子其实挺可爱,他曾说:鱼和熊掌我都想要,但是只能选一个的话,我选熊掌。

又说:生命和道义,也都很难取舍,如果没法同时拥有,那我只能舍生取义!

很多年以后,有个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写了首着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若是,孟子看见了这首诗,多半会感叹:这孩子不错嘛,多半看过我的书!

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

共同主张是“仁义”,这两个字是孔子和孟子通过继承总结三代礼文化精神而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构成了中国式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思想被称作仁学。所谓仁,就是强调人对待他人应秉持爱的原则。推而言之,即便是对待他物,也理应保持几分怜惜尊重,所以仁也可以称仁爱。仁爱不意味着要求无分别地对待所有他人或他物,而承认本末厚薄在所难免。这基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理由。

就主观方面说,仁爱的承担者是自然性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作为人,其感受及表达爱的能力肯定有自己的局限性,局限的表现之一就是无法做到无差别地对待他人或他物,勉强要求等同只能适得其反。就客观方面说,人可能遭遇的情境与对象具有无限复杂性,同样的主体原则落实到不同的对象情境中,所可能产生的互动方式与成效必然不同。

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论及仁,每次解说都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就应该与其对仁爱原则落实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形态分化的感受有关。

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孔子和孟子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孔子是至圣先师,而孟子只算是他的徒孙,如果论辈分,孟子要叫他师公。孔子和孟子两人在学术上的主张不同,孔子主张“仁爱”,而孟子主要思想是“义”。论成就,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是“亚圣”,除了主张不同之外,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远远超过孟子。

孔子是众所周知的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的价值性(明显不同于巫、鬼的一面)比如说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大概就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

孟子作为亚圣,主要发明了孔子的“仁”义。一是在强调人的价值性方面进一步做了自己的论证,比如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辞让(智)等四心,并提出“性善”论。二是明确提出了政权更替的标准是人心向背。当人心不在统治者身上时,造反是合理的。比如说商汤诛桀、武王伐纣。